十二正经穴位 冶痛症调经络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称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的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指压或针灸原穴,可治伤痛,并有调整经络虚实的作用 。
1太渊
位置: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
局部解剖:
有桡动、静脉 。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
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 。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 。可灸 。
配伍: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
2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 。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 。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可灸 。孕妇禁针灸 。
配伍: 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 。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 。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
3冲阳
位置:在足背最高处,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
局部解剖: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 。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 。
主治:上齿痛,足背红肿,口眼歪斜,足痿 。现多用于齿龈炎,癫痫,脉管炎等 。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可灸 。
配伍: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
4太白
位置: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
局部解剖: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 。分布着隐神经与腓浅神经的分支 。
主治:胃痛,腹胀,便秘,痢疾,吐泻,肠鸣,身重,脚气 。现多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胃痉挛等 。
刺灸法:直刺0.3~0.5寸 。可灸 。
配伍: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主治腹胀 。
5神门穴
位置: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 。
主治:心痛,心烦,怔忡,惊悸,健忘,不寐,癫狂,痫症,痴呆,胁痛,掌中热,目黄 。现多用于无脉症,神经衰弱,心绞痛,癔病,舌骨肌麻痹,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
刺灸法:直刺0.3~0.5寸 。可灸 。
配伍: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