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爱情经典的诗词 银杏关于爱情的诗词

急求:长相思的诗意和诗人简介~~~~总之越详细越好诗意:一路上登山涉水 , 山山水水 , 行行重行行 , 向榆关那边进登 。 夜深宿营 , 只见无数座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 , 只听得风雪一阵又一阵 , 吵得我乡心碎乱 , 乡梦难圆 , 在我的故园 , 几曾有聒耳的风雪声?”
一程山水一程歌 , 一更风雪一更愁 。 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 , 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 , 成就千古名篇 。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的风景 , 是清寒苍凉的 , 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 , 望去好似繁星落地 , 璀璨异常 。 如此壮丽之景 , 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 , 我们便可体会无二——难怪王国维会将此与“澄江静如练”、“落日照大旗”、“大漠孤烟直”等等相提并论——古典诗词的魅力 , 尽在其中……
写景毕竟为抒情 。 词人为侍卫之职 , 一生多鞍马劳役 , 而更多的是怀家思乡之情 , 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 , 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 。 所以 , 纳兰性德的乡梦不成 , 帐外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 。 一首《长相思》 , 溶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中 , 尽显非凡 。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 原名成德 , 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 , 号楞伽山人 , 满洲正黄旗人 。 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 , 生长在北京 。
善骑射 , 好读书 。 经史百家无所不窥 , 谙悉传统学术文化 , 尤好填词 。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 , 授乾清门三等侍卫 , 后循迁至一等 。 随扈出巡南北 , 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 , 年仅三十一岁 。
词以小令见长 , 多感伤情调 , 间有雄浑之作 。 也能诗 。 有《通志堂集》 。 词集名《纳兰词》 , 有单行本 。 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
来自《辞海》1989年版
详细介绍: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 , 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 , 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 , 一品诰命夫人 。 而其家族——纳兰氏 , 隶属正黄旗 , 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 , 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 , 为叶赫部贝勒 , 其妹孟古 , 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 , 生皇子皇太极 。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 因而可以说 , 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 , 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 , 繁花著锦的 。 然而 , 也许是造化弄人 , 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 , 抑然不自多 。 于世无所芬华 , 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 身在高门广厦 , 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 , 小时称冬郎 , 自幼天资聪颖 , 读书过目不忘 , 数岁时即习骑射 , 17岁入太学读书 , 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 , 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 , 礼部侍郎徐乾学 。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 , 考中举人 , 19岁 准备参加会试 , 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 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 , 并拜徐乾学为 师 。 在名师的指导下 , 他在两年中 , 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 , 受到皇上的赏识 , 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 他又把搜读经史过程 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 , 用三32313888889999313888889999363533e78988e69d8331388888999961四年时间 , 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 , 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