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为什么那么拼( 四 )


传统观念中的穷人, 与体力劳动、失业、低保紧密相关, 这类人群的消费也围绕着时令低价的囤货展开 。 而在消费社会中, 鲍曼将“新穷人”定义为有缺陷的消费者, 购买无能而丧失了社会价值 。 原本能在必要时派上用场的“新穷人”被无情舍弃, 他们不是野心满满的工作狂, 无法创造出价值, 因能力受限和内在惰性, 也失去了被消费美学诱惑的资格, 或者他们得不到与付出对等的回报, 宁可无所事事自我放逐, 被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洪流冲垮 。
“新穷人”的宿命难以摆脱, 而躺平也绝非异端之说 。 与终日宅家、玩物丧志的“隐蔽青年”不同, 选择躺平的人看清了内卷付出的代价、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于是学会了趋利避害, 逃脱“赚钱-消费-变穷”的资本圈套, 重新规划人生轨迹 。 他们从组织结构中退场, 抛弃被工作定义的固化模板, 继而削减物欲, 降低对未来的期待, 实现自我和解 。 内卷的人看重“量化”的人生, 而被内卷优化的躺平的人, 也在大浪淘沙里优化了自己可以预见的人生 。
【打工人为什么那么拼】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 作者:刘晗, 36氪经授权发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