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普及仍被电池“卡脖子”,传华为、小米布局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正成为汽车行业的投资风口 。
11月26日 , 有报道称 , 小米、顺为资本、华为等企业投资半固态电池供应商卫蓝新能源 , 该项目估值 50 亿人民币 , 获得投资额约 5 亿 。 第一财经采访人员今日就此向各方求证 , 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相关回复 。
卫蓝新能源是蔚来旗舰轿车ET7的半固态电池供应商 , 蔚来方面表示 , 其150kWh的半固态电池将在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交付 。 有业内人士表示 , 结合小米汽车2024年的量产计划和这次投资动作 , 不排除小米汽车一开始就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的可能性 。

电动车普及仍被电池“卡脖子”,传华为、小米布局固态电池

文章插图

此前 , 已有多家车企通过投资、收购等手段 , 布局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领域 。 上汽、广汽分别领投国内固态电池企业清陶发展的E+轮和E++轮融资 , 大众则投资了美国电池初创企业QuantumScape , 福特、宝马投资了Solid Power 。 Solid Power的全固态电池理论上可使续航距离最高达到锂电池的2倍 。 宝马计划于2025年之前开始对配备全固态电池的车辆进行路测 , 2030年之前上市 。
虽然纯电动汽车市场和保有量快速扩大 , 但受到电池技术影响 , 续航焦虑、充电难等痛点依然存在 。 国内某头部车企高管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尽管当下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 , 但如果动力电池仍没有突破性的革新 , 这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
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 , 拥有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度和更好安全性的固态电池是纯电动汽车解决续航焦虑、充电困难等问题的最佳方案之一 。 钜大锂电表示 , 固态电池商用化 , 电动汽车将加速取代内燃机车的步伐 , 谁率先掌握这项技术 , 也将在未来竞争格局中握有更大的话语权 。
当下 , 动力电池领域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皆为液态电池 。 和固态电池相比 , 采用有机电解液的液态电池 , 过度充电、内部短路等异常时 , 可能导致电解液发热 , 有自燃甚至爆炸的危险 。 此外 , 固态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工作环境温度范围等方面有着液态电池难以比拟的优势 。
2020年10月 , 清陶能源表示 , 该公司固态电池技术以氧化物路线为主 , 已经与北汽、合众汽车等进行了装车测试合作 , 单体电池能量密度可以做到300Wh/kg , 而2021年装车产品有望达到350Wh/kg 。
QuantumScape也曾公布其固态电池技术的性能测试数据 , 称与现在锂离子电池相比 , 其固态电池技术为电动汽车提供的续航里程将高出80% , 并且可在15分钟充电80% 。 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在高压快充的支持下 , 充电80%需要约30分钟的时间 。
不过 , 高昂的成本和技术的不成熟制约了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的进程 。 目前 , 全固态电池成本被认为比锂电池高4倍以上 。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与丰田等合作的项目提出目标:通过确立量产技术和实现量产效果等 , 到2025年把全固态电池的成本降至每千瓦时1.5万日元 , 到2030年降至1万日元 , 达到与锂电池同等的水平 。
英国著名的电池研究所法拉第研究所则估计 , 到2030年 , 在交通运输领域内,固态电池的应用占比将不到5%;到2040年 , 其份额将稳步上升至30%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