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融合时代,中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 二 )


文章插图

埃森哲在《技术展望 2021》里总结道,每个领军企业均必须将其企业(至少是企业的一部分)视为机器人公司 。
比如,施耐德电气已开始探索新协作模式,在转型流程中部署220多个机器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一集团,其在北京建立了中国风电行业第一条总装脉动式超柔性生产线,线内配有工业机器人和各种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以及数据孪生可视化智慧大脑……可以见到,工业巨头已经行动了起来 。
要想借助人工智能对组织进行重塑,这就需要促进真正的人机协作模式 。 机器人不再只是纯粹的自动化设备,响应人类的命令 。
而场景应用广泛的前提是要机器人更“聪明”,会听、会看才能进一步和人类搭档工作 。 这对机器人协作的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
智能化能力也给“机器替代人”提供了新的含义,智能机器人进一步具备感知和决策能力,进一步覆盖更多的生产环节 。
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阶段,已经能实现协作机器人与人混线生产,随着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升,下一阶段将是人机混合智能,实现人机共融 。
中国机器人“大航海时代”对协作机器人的需求转变,搅动了整个机器人行业 。 对比上一轮热潮,这轮融资潮更关注机器人公司“场景+落地”的能力 。
产业升级窗口期,中国——机器人行业最大单一市场,也正在孕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机器人公司 。
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40万台,来自日本和欧洲的“四大家族”(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和库卡)就占了出货量的一半 。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供应商持续完善技术体系,通过自研和并购的方式提升产品竞争力,加之受益于下游制造业升级,加速进行国产替代 。
而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国产替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与国际巨头站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 。
“从整个行业来看,协作机器人领域中国已是国际领先,它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产品,不像传统工业机器人一样,动辄有着二三十年的差距 。 ”近日,节卡机器人副总裁孟小波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节卡机器人所有的参数基本上可以对标国际 。 ”
成立于2014年的节卡机器人是国内头部的协作机器人公司 。 七年来,节卡已在全球汽车产业链、3C电子、半导体、电器制造、新能源等工业场景,和餐饮、医疗等新业态实现了规模化落地 。 该公司日前宣布已完成C+轮融资 。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本轮融资里,一家全球工业巨头也作为领投方站在了节卡背后 。 要知道,当下产业开始和顶尖的机器人公司一起,探索和重构一个人机交互式的生产模式,因此获得工业巨头的支持,战略意义重大 。
该工业巨头战略副总裁表示:“新一轮工业革命最关键的任务是重构生产力,这一过程需要极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机器人来适配不同场景 。 节卡团队具备前瞻的行业视角和综合实力,产品性能在国际遥遥领先,对机器人的理解拓展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边界 。 我司希望凭借和节卡机器人的深度合作,更积极地布局智能制造,推动未来智能工厂的愿景 。 通过与节卡机器人这样的领军企业携手发展,共同引领产业革新的潮流 。 ”

人机融合时代,中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

文章插图

此外,凭借强大的产品能力,节卡在2020年与丰田达成合作,成为后者全球唯一的协作机器人供应商 。
这并不容易,进入顶级工业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对任何一家机器人公司来说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挑战 。 节卡在与丰田达成合作前,后者在大半年时间里先后向节卡派出近五十批次考察人员,完成全系列的标准测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