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佩戴手环的危害 智能手表有必要吗

【长期佩戴手环的危害 智能手表有必要吗】近日 , 沉寂已久的智能手表市场又热闹了起来 。
华为、OPPO 宣布推出新款智能手表 , 从未涉足此品类的魅族也推出了他们的首款产品 , 如此紧凑的产品发布节奏 , 让我们不难从中觉察到厂商想要在智能手表市场分一杯羹的野望 。
但是 ,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 , 自从苹果推出 Apple Watch 以来 , 智能手表市场究竟还有多大的潜力可供挖掘 , 一直是一个争论性极强的话题 。
支持方认为 , 因为智能手表的随身性强 , 所以它会是 IoT 时代最重要的入口 , 而且会随着产品的迭代升级 , 最终成为与手机平起平坐的必备品 。
然而 , 在初代 Apple Watch 发布六年后 , 智能手表市场却依旧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 大众消费者对于此类产品的态度也很迷茫 , 并没有随着产品迭代升级而发生根本性转变 。
那么 ,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智能手表市场多年来一直温吞如水呢?
作为和手环一样戴在手腕上的产品 , 智能手表也需要两只手配合操作才能使用 , 单手操作仅能做到抬手亮屏看时间或者浏览推送的手机通知 , 这种使用方式与主流科技产品提倡的「解放双手」背道而驰 。
厂商自然也知道这个问题 , 于是为智能手表加上了和手机一样的语音助手 , 只需动嘴就能让语音助手完成绝大多数的操作 。 但是这些语音助手都需要联网才能使用 , 这意味着智能手表(如小米 Color)必须与手机时刻保持连接才能正常使用语音助手 。
另外 , 为了解决手表不能自主联网的问题 , 厂商所推出的 eSIM 版本相比普通版而言 , 在价格上又变得不够亲民了 。 以苹果 Apple Watch 6为例 , 其 GPS 普通版售价为3199元 , 而 eSIM 版本却贵出了800元 。 同时 , eSIM 服务本身还需要付费 。
不夸张地说 , 如此高的入手和使用成本 , 已经将很多消费者排除在外了 , 更何况现阶段的智能手表语音助手所能够实现的功能交互其实还非常有限 , 且极度考验网络稳定性和用户普通话水平 。
因为「手表」的定位 , 除了产生必须双手操作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之外 , 还导致屏幕表盘尺寸不能和手机屏幕一样无限增大 。 如今 , Apple Watch 6最大的44mm 表盘所配备的屏幕尺寸也不过是1.78英寸 。
特别小的屏幕不但让用户的手指操作变得费劲 , 还对其最重要的信息展示能力有特别明显的影响 。
因为屏幕较小 , 如果显示的内容字号较小 , 那么用户极大可能是需要凑近才能看清 , 但如果显示的内容字号过大 , 那么一屏也显示不了多少东西 , 必须滑动屏幕才能看完全部内容 。
让用户陷入两难 , 成为了智能手表无法挣脱的“原罪” 。
当智能手表因为先天性因素导致外功(硬件与交互方式)水平不如人意时 , 其内功——软件体验也「如同鸡肋」 。
智能手表的操作系统很多 , 市面上常见到的就有 WatchOS、WearOS、TizenOS、Android 和 RTOS 六款之多 。 遗憾的是 , 繁多的操作系统并未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效果 , 反而为智能手表的发展造就了不小的阻碍 。
首先是应用生态问题 , 手机市场中只剩下 iOS 和 Android 两款主流操作系统 , 应用开发者只需要适配两款系统即可 。 而智能手表市场中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的操作系统 , 因此对于开发者来说 , 放弃哪款系统都会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