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的情况?( 二 )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diyi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 。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 。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zhi病 。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 。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 。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 。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minzu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 。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 。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 。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 。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 。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 。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diyi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 。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 。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minzu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 。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 。“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minzu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 。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 。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 。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