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聚美优品联合创始人戴雨森离职,聚美优品的创始人是谁?

最近采访人员老师刚好采访到戴雨森, 我们一起来看看对于这个事情, 戴总自己是什么怎么说的吧~
【如何看待聚美优品联合创始人戴雨森离职,聚美优品的创始人是谁?】
如何看待聚美优品联合创始人戴雨森离职,聚美优品的创始人是谁?
今年 7 月, “聚美铁三角”的其中一角—— 戴雨森 从奋战了八年的聚美优品离职了 。 走出位于北京东直门的聚美优品总部, 他驱车 7 公里来到了国贸真格办公室 。 戴雨森不用开导航, 他对这个地方太熟了 。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是聚美的资助者, 是戴雨森的证婚人, 也是他从斯坦福大学执意退学创业时拿出来抵抗家人反对之声的“挡箭牌” 。 戴雨森离开创业阵线加入天使投资, 真格无疑是他的第一选择 。 2015 年上半年资本过热的风头过去之前, 老成一点的天使投资人都喜欢强调“看人”, 看创始人的人品如何, 看创始团队的工作态度如何, 由此产生了众多真假难辨的投资故事 。 每个故事基本标配一个毕业于名牌大学, 却找不到投资人的苦逼创业者, 一个慧眼独具, 甘愿听对方彻夜长聊人生理想的知名投资人, 及一支挤在巨小办公室里, 或连办公室都没有, 却每天心甘情愿加班到凌晨的创业团队 。 互联网创业进入下半场, 资本寒冬随之而来, 讲故事的人变少了, 谈商业模式的人变多了 。 再谈情怀可能根本进不了投资人的办公室, 就像在采访间里问出“请您讲讲您与创业者之间的故事”这种问题的科技采访人员会被同行无声鄙视一样 。 十年前聚美创业融资时国内的创业形势还不像如今这么复杂, 陈欧和戴雨森回国时的想法也比较简单 。 “我们那时候没想做化妆品电商, 而是想做广告项目 。 ”戴雨森回忆当时的想法, 觉得现在来看“真的挺扯的” 。 “当然我也不知道徐老师看到我们身上的什么闪光点了 。 当时张颖没投, 李开复没投, 好多人没投, 但是徐老师投了 。 虽然我们一开始的项目很糟糕, 但是我们确实吸取经验, 及时转型然后成功了 。 ”戴雨森说, “这就是徐老师‘看人’哲学的又一次胜利 。 ”身份的转变让戴雨森开始了反思 。 “有时候我也会想, 如果当年的陈欧找到了如今的我, 我会不会投资他?
”戴雨森离开聚美后在多个场合力挺陈欧, 对抗聚美“兄弟阋墙、业务凋敝”的传闻, 反复表示自己的离开不是因为聚美业绩的下滑 。 如今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再次去看十年前的陈欧时, 戴雨森给出的依然是肯定的答案 。 “真格考察创业者有个 3L 模型, 学历、经历、魅力 。 就这三点来说、陈欧都是成功的 。 ”戴雨森说, “而且他还能拉到一个斯坦福的合伙人嘛, 至少说明团队搭建能力还是不错的 。 哈哈哈自夸一下, 开个玩笑 。 ”戴雨森效力真格已有一个多月, 作为一家国内知名天使基金的合伙人, 他表示自己目前还没有确定专注于哪些细分领域 。 “在天使阶段分领域其实意义不大 。 聚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戴雨森说, 一开始想做广告, 后来转型做零售, 很多创业公司在天使阶段的动荡性还比较强, “很多还在天使阶段的, 很年轻的创业者之所以能够成功, 在短时间内获得上百倍的回报, 其实还是因为身处于一个浩大的科技浪潮之中 。 ”戴雨森说, 而真格想看的是, 潮水退去后泡沫之下的东西 。 戴雨森从 22 岁到 30 岁, 把人生中的八年留给了聚美, 见证了从零到几十亿美金, 从创业到上市的全过程 。 “这些年除了财务、法务这种支撑性的工作, 聚美所有的业务, 互联网、线下供应链我全做过了 。 ”戴雨森说, 聚美是当时时代红利下的产物 。 “我们二十六七岁, 公司就上市了, 不是因为我有多么牛, 那个时代就是那样 。 现在如果还想去重复那样的成功, 就需要去预测未来的创业趋势, 而这正是投资人需要做的事 。 ”自称“做过聚美几乎所有业务”的戴雨森感觉自己需要“新的机会”, 从一家业务已经趋于稳定的上市公司获得激情变得越来越难了 。 在他与陈欧说明离开的想法时, “陈欧没有很惊讶, 因为感受到我的新鲜感在丧失 。 也有挽留我, 但我们彼此太了解了, 他知道我一旦说出口, 就很难改变了 。 ”从司机变为搭车人, 戴雨森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兴奋点” 。 “真格聊的创业者大多是国内顶级的创业者, 每天能够与这些聪明的人聊一聊, 听听他们的梦想, 会让自己更具激情 。 ”与常年待在一家公司的处境不同, 如今的他每天能见到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创业者, 生活有了新鲜感 。 “另外, 离开原来熟悉的领域, 去强迫自己学习新的东西, 这对于我的智力也是一次锻炼 。 ”戴雨森说 。 作为一名初入行业的新人, 有没有接到徐老师布置的作业?戴雨森笑着说没有, 投资这个事, 还是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 谁也不能说今年一定得投出一个独角兽 。 “我觉得现在还在找节奏的阶段, 我毕竟才刚入行一个多月嘛, 所以我也是在观察学习之中 。 ”戴雨森说, 每周甚至每几天都会不断地去审视自己, 保持书写的习惯, 希望以后能从新人的角度写一本书来与大家分享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