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钢琴谱简谱单手( 三 )


卡农钢琴谱简谱单手

文章插图
第十变奏是首四部赋格——亲切而自然,让我想起《安娜-玛格德琳娜的笔记薄》中的D大调进行曲 。第十一变奏出现了更多的双手重叠,这首12/16拍、有些接近于托卡塔的吉格舞曲需要柔和的演奏 。她由交错的音阶、变化莫测的琶音和颤音所构成,最终隐没在飘荡的空气里 。然后巴赫给了我们第一支倒置卡农——变奏十二,我在此曲中察觉到一些带有王者意味的特征,因而觉得她不该被演奏得匆匆忙忙 。
变奏十三带领我们进入到一个异常崇高的世界,我感觉整部作品的情感在这里悄然发生了转变 。如果此前的大部分变奏还完全来自于物质世界,那十三变奏则第一次让我们离开那里 。她纤弱而节制的旋律,仿佛来自于一首协奏曲的慢乐章(但不要太慢!),运用某些小提琴的声学轮廓特征以及两个叹息般的单音,从伴奏音型里升向高空 。临近结束时左手的几个半音阶再次增强了极乐净土的庄严与神秘感 。思绪已然在钢琴的某处停留,手指却在别处敲击键盘——十四变奏以尖锐、快活的嘲讽作为开端,巴赫将我们从梦中唤醒 。在大范围的下行乐句里,讽刺像是唯一的特征(反复后转变为上升) 。我们常被告知在巴洛克音乐里装饰音是以强音拍演奏的,但这里巴赫却将它们全数写在强音拍之前 。So much for the rule! 在经历了一段情绪宣泄后,十五变奏以第五卡农的形式展示给我们全曲的首个小调变奏 。对比的情感体验非常适宜,她下行的乐句依旧沉浸在十三变奏的叹息声中,格外伤感;但相应的上行旋律却带给人希望 。巴赫不允许自己的音乐里出现全盘的绝望,这缘于他坚定而深沉的宗教信仰,十五变奏对于巴赫的这种音乐表达是极具说服力的明证 。她的节奏趋于行板,2/4拍,音乐在悲伤中流淌 。低音声部充满引人注目的戏剧性,并摹仿上面声部的叹息和广阔音程 。在乐曲那令人难忘的结尾,两手彼此分开,右手静止在距键盘五度的半空——乐音逐渐褪去,我们被孤独地遗留在深深的敬畏之中,同时准备面对更多——这也是《哥德堡变奏曲》前半部的结束 。
《哥德堡变奏曲》常被音乐界认为是巴赫的“键盘练习曲”的第四部分,虽然他从未确切说明过这点 。这套练习曲规模宏大,第一卷包括了全部六首帕蒂塔,第二卷包括“意大利协奏曲”和“法国序曲”,第三卷则是管风琴圣咏的变奏曲 。在这些作品里面,法国序曲的特征随处可见:比如D大调第四帕蒂塔的开篇;第二卷中的同名著作自不用说;然后是第三卷为管风琴所作的降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而在《哥德堡变奏曲》里,十六变奏同样如此 。此曲以雍容典雅的隆重气氛拉开了《哥德堡》的后半部分 。她分为两段:首先是宏大的连续音阶,辉煌的颤音以及剧烈的节奏——直至进行到16小节的主导调式;反复后是更加快速的的赋格段 。这里的音乐织体尽管清楚透明但依然十分管弦乐化,我们有两个3/8拍的迅捷小节,每个小节都采用最初的和声 。
十七变奏是一首精神饱满的托卡塔,巴赫显然怀着极大的愉悦心情为双层键盘的羽管键琴创作了此曲 。在现代钢琴的表达里,双手要在彼此的顶部演奏较长时间 。作为第六卡农的十八变奏继续着这种美好的感觉 。低音声部很美,在两个卡农声部下快乐地跳跃 。
卡农钢琴谱简谱单手

文章插图
十九变奏是一支充满吸引力的精美舞蹈 。变换不同的触键手法可以使三个动机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保留反复也能呈现出声学的更多美感 。这个变奏给予演奏家一个放松的时段——因为最险峻的托卡塔已经在眼前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