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钢琴谱简谱单手( 四 )


二十变奏——巴赫专门为那些对手中乐器有足够驾御能力的英勇无畏之人所作,但她却又并不单纯是技巧的表演 。当演奏者进入到25至28小节的分解和弦时,如林般密布的音符只为表达欢乐与幽默 。在巴赫的音乐里,洋溢着极大欢欣的时刻往往也是悲情不期而至的时刻,二十一变奏又将我们拉回到g小调的无底深渊中去 。低音声部的半音阶强化了这首卡农的表现力 。在第三小节,一个旋转着的动机从低音部开始 。纵然这首曲子弥漫着痛切,但也不应被演奏得过度缓慢——无论如何,小调的真实悲悯感已然到来了 。
我常在二十二变奏黎明般的开头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新生,G大调的回归如此美好 。类似经文歌式的摹仿对答大量运用——似乎从此曲开始,后面的一系列变奏便自发地形成次序驶向整部作品的结尾 。对于那些对此曲有着特别亲密感的人而言,《哥德堡》的结尾宛如彼岸已入视线,我们终于知道将被带往何处 。巴赫赋予二十三变奏很多乐趣,在这里双手玩起了“catch-me-if-you-can”的游戏,他们在彼此顶端来回翻滚(27到30小节),在最后的和弦处戛然而止!这种在两个三度和六度音程上如风般疾行的技巧在当时可谓达到钢琴表现的极至,并为后来的作曲家们铺平了道路 。我们不但从音乐本身而且也从切身的演奏中获得了极大的欢乐与振奋 。在夸张的技艺卖弄以后,二十四变奏——八度音程的卡农创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 。这首9/8拍的田园风格曲的主导声部在乐曲中部发生转变(9小节到24小节之间) 。结尾处右手的大三度非常完美地导向下曲开篇时左手的小三度,这两个和弦的转换使得整个氛围陡然发生变化 。

卡农钢琴谱简谱单手

文章插图
二十五变奏——毫无疑问,整部作品里最卓越的变奏——演奏她不仅需要高度的技巧,更要求钢琴家具有极深刻的内在体验力与表现力 。该曲节奏回到最初的萨拉班德,交织着美丽与痛感的如歌旋律展现出无可比拟的情感深度,悲怆的半音阶昭示着浪漫主义的源头 。这首被兰多夫斯卡称为“黑珍珠”的乐曲具有比其他变奏更慢的节拍,虽然她们都有相同的小节数 。开篇装饰性的“反复单音”非常富于歌唱性与表现力,她常在某些情感强烈的作品里被巴赫用于六度跳跃,后来肖邦也常常使用这种手法 。当紧张的情绪逐渐释放后,下行的旋律伴以不协和的倚音最终结束在主音上 。在某些私密的时刻,我会感受到另外一个全然不受尘世侵扰的世界(我凭直觉认为该萨拉班德来自于第六帕蒂塔) 。
【卡农钢琴谱简谱单手】想要一次性完成《哥德堡》的全部演奏,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要在耗尽你所有内力的二十五变奏之后重新聚集起能量和精力以对付险象环生的二十六变奏——我们只有几秒钟的休整时间,随即便又被抛进另一首技巧高难的托卡塔中去了 。在该曲的演奏过程里,手臂需要长时间的交叉 。
最后的卡农,二十七变奏——唯一的一曲巴赫舍弃了次要的低音部 。在主题的和声轮廓上,两个卡农声部友好而淘气地喋喋不休,结尾很突然也很意外!然后冲进二十八变奏——颤音练习,钟鸣般的强音与大范围的跳音带来层出不穷的欢悦 。一架性能优越的钢琴所具备的清晰度对于演绎好此曲十分必要 。不用提醒了,二十九变奏就是最后一首托卡塔 。仍旧是欢乐的开篇,从左手擂鼓般的强音开始,跟着在双层键盘上“捶击”出和弦 。左手加倍的八度跳跃又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力量 。我认为此曲的表达应从某种程度的自由即兴开始,但随后的下行音列须严格控制好时间 。之后我们被引导进入欢欣鼓舞的三十变奏,我们曾期待这将是第十个卡农,但巴赫常出人意料 。这首曲子是一个“Quodlibet”,意指当时在流行歌曲里所经常出现的一类音乐玩笑:歌手喜欢将某种带有截然不同特征或情绪的歌词安置于原有的曲子之上,以达到娱乐的效果 。人们非常喜欢在家庭聚会时玩这种游戏,特别是在酒足饭饱之后 。那时巴赫家族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集会,他们通常会在具有节庆气氛的宗教合唱中开始,最后大家即兴表演“quodlibet”,聚会在一种与开始时全然相反的氛围里结束,那些被选以作为“quodlibet”的歌词通常也特别幽默有时甚至让人捧腹 。在所有变奏的结尾,巴赫选择了两首自己在家族聚会上最爱唱的民歌,歌词分别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