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家居“一哥”红星美凯龙,陷入“缺钱”窘境( 二 )


但红星美凯龙商业版图的扩张却并不算顺利 。 以电商为例 , 2012年 , 红星美凯龙建立红美商城线上平台 , 但红美商城上线运营的半年内 , 2亿的投入仅换来4万元的交易额 。 经历多年的战略调整后 , 红星美凯龙在2019年拉来了阿里的投资 , 借互联网巨头之手对其移动端进行优化 , 除了流量扶持、电商平台搭建外 , 红星美凯龙还在物流仓配和消费金融等多方面重塑新零售形态 。
尽管线上业务在这两年里有所发展 , 却始终未能开辟出成熟的商业模式 。 2021年三季度报显示 , 红星美凯龙单季度营收和利润双降 ,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1.69% , 净利率对比二季度下滑14个点 。
并且 , 四面开花的代价就是 , 红星美凯龙借的钱越来越多 , 开始面对严峻的债务隐忧 。 而债务的隐忧又在房地产的暴雷下 , 直击了红星美凯龙的命门 , 随之而来的疫情 , 更是给红星美凯龙刮起一股冷风 。

成也重资产 , 败也重资产
回顾历史 , 商业地产的殷实家底确实令红星美凯龙有骄傲的资本 。 早在1998年时 , 红星美凯龙就开始买地 。 到2007年时 , 那些地已经升值了20-30多倍 , 红星美凯龙便额外增加了100多亿元的资产 。 但这是有前提的——这需要以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为背景 。
然而 , 随着数番调控后地产狂热大潮渐退 , 这种造血能力开始悄然下滑 。 在地产限购的存量时代 , 下游的家居消费需求也遭到砍削 。 2017年至2020年 , 其资产负债率一路飙升 。 根据财报披露 , 2017年至2020年 , 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4.72%、59.14%、59.95%、61.16% 。
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红星美凯龙提出了“轻资产、重运营、降杠杆”的发展战略 , 寄希望于通过战略调整 , 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 。 2018年-2020年 , 红星美凯龙经营的委管商场分别为228家、250家、273家 , 呈明显上升态势 。
然而 , 委管业务资金占用的确更少 , 却不乏有关“假委管”及隐藏经营兜底风险的质疑 。 在中国证券报2021年的一篇报道中 , 红星美凯龙与厦门城投的委管协议遭到起底——与委管协议一起的 , 还有一份深藏秘密的补充协议 。
补充协议明确写着 , 经营物业开业后 , 管理公司需要支付厦门城投固定租金与30%的浮动收益 。 也就是说 , 该物业的本质仍是租赁型商场 , 而非委管型 。 另外 , 补充协议还提到 , 若管理公司的收入不足以承担上述收益 , 需由管理公司补足 , 这一兜底模式显然和轻资产理念相悖 。
不仅如此 , 虽然红星美凯龙口口声声向“轻资产”转型 , 但委管模式仍未挑起大梁——与连年递增的委管商场数目相对 , 其2018年至2020年的委管收入竟从41.77亿元降至35.80亿元 , 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25.15% 。
具体来看 , Wind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末 , 红星美凯龙的控股股东红星控股的总资产为2678.62亿元 , 总负债为1966.02亿元 , 资产负债率73.4% 。 其中流动负债1256.37亿元 , 占总负债的比重超60% 。 同期 , 红星控股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在内的货币资金为192.02亿元 , 不及负债总额的十分之一 。
根据年报 , 红星美凯龙2020年末可用货币资金65.11亿元 , 但总负债高达804.50亿元 。 其中流动负债316.4亿元 , 超过流动资产165.02亿元 , 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18.97亿元 , 偿债压力可见一斑 。
将时间线拉长 , 红星美凯龙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连续三年均低于0.7 , 2020年两个数值分别为0.48及0.47 。 这意味着公司近几年资金回笼慢 , 偿债能力低 , 警惕资金链断掉风险 , 需持续追加投入才能维持正常运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