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家居“一哥”红星美凯龙,陷入“缺钱”窘境


陈根:家居“一哥”红星美凯龙,陷入“缺钱”窘境


文章图片


陈根:家居“一哥”红星美凯龙,陷入“缺钱”窘境


文/陈根
“美好的生活需要诗和远方 , 更需要沙发和床” , 正如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所说 , 高质量的家居生活是人类永久的追求 。 过去30多年 , 红星美凯从家居生意开始做起 , 借助规模化、重资产的粗放经营 , 红星美凯龙一度成为万众瞩目的“家居地产王” , 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 , 风头无两 。
但随着电商的冲击 , 红星美凯龙战无不胜的规模化打法反而成了其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掣肘 。 再加上地产的低迷与疫情的影响 , 家居行业一片惨淡 , 红星美凯龙也迎来了一番至暗时刻 。 这从红星美凯龙就相继传出接连变卖子公司股权的消息就可见一斑 。 陷入“缺钱”窘境的红星美凯龙 , 下一步棋在哪里?

风光已经是过去式
红星美凯龙确实也曾风光过 。 很长一段时间里 , 红星美凯龙都是国内家居连锁业的“一哥” 。
红星美凯龙诞生于1986年 , 那一年 , 靠着从亲属那里借来的600元 , 车建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 从1988年开设第一家家具店赚第一桶金 , 到2000年北京的第一家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具商场面世 , 再到2015年赴港上市 , 至2018年登陆A股市场 , 红星美凯龙就乘着房地产的东风一路狂奔 。
具体来看 , 红星美凯龙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委托管理 , 通过组建管理团队 , 为合作方提供全面的咨询和委托管理服务 , 相应地根据与合作方签署的委托管理协议在不同参与阶段收取项目前期品牌咨询费、工程项目商业管理咨询费、招商佣金、项目年度品牌咨询费等不同费用 。
另一种则是买地自建 , 对外招商 , 即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通过自建、购买或者租赁的方式获取经营性物业后 , 统一对外招商 , 为入驻商场的商户提供综合服务 , 以收取固定且稳定增长的租金及相关收入 。
如果说委管业务称作“轻资产”模式 , 那么自营则是一种富含商业地产基因的“重资产”模式——在千禧年以来地价房价上涨的背景下 , 红星美凯龙以自建直营店大量获地 , 继而带动总资产上升 , 逐步形成品牌核心竞争力 。
根据《商界》报道显示 , 红星美凯龙常在城市的未来发展区域拿地 , 再通过卖场的经营带动地价提升 , 从而包装新地块 , 获得估值更高的资产质量 。 这些升值的地块可用来获得更多的融资 , 比如银行抵押贷款 , 然后 , 这些资金可以投入到下一个城市的项目运作 。 截至2018年底 , 红星美凯龙的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达到785.33亿元 , 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达70.84% 。
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 , 红星美凯龙也是如日中天 。 2013到2015年度 , 红星美凯龙的营收分别为62亿、83亿、91亿 , 而净利润分别为32亿、39亿、43亿 , 成为万众瞩目的“家居地产王” , 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 , 风头无两 。
此后 , 红星美凯龙的野心越来越大 , 从传统家居卖场迈向家居家装一体化供应链整合的新方向 。 2018年时 , 红星美凯龙开始涉足家装业务 , 向行业上游迈进 , 至今已拥有了三百多家家装店面;2020年 , 红星美凯龙又开始做家电 , 向行业下游拓展 。
此外 , 红星美凯龙更是将其商业投资的触角伸向了物流、金融、人工智能和传媒等多业态 。 根据企查查数据 , 红星美凯龙累计对外投资项目达57项 , 其中2018年对外投资最为激进 , 当年投资项目达24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