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至东京奥运周期已经四年了,为什么感觉中国女排新人少之又少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英姿的观点是:郎平教练统领的中国女排一直在致力于队伍的长远规划和建设,大国家队战略从未改变,对于新人的选拔和提携也从未停顿,之所以很多人感觉里约之后新人冒出或使用较少,主要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中国女排经过几年建设,队伍的架构已经搭建完成,人员年龄结构趋于稳定合理,一线阵容人员大进大出的需求已经没有,对新人开始着眼于战略储备,新人亮相展示的机会变少 。二是由于中国女排已经是世界顶ji,整体水平提升后,各方面对新人的认定标准比刚刚起步时变严变高了,就是说我们的口味变叼了,从饥渴状态到温饱再转变为讲究健康的挑剔 。三是比及以前新人井喷的势头,这几年除了李盈莹之外,像朱婷、袁心玥、张常宁ji别的新人也确实未出现 。2013年起,中国女排开始大量推出新人2012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四强不入之后,中国女排的教练班子在2013年初进行了调整,郎平教练回归,新女排架构重建工程开始,大量的新人进入集训大名单,2013年共组织了三期集训,前后有61人被纳入考察,一改以往都是熟人熟面孔的现象,其中如乔婷、姚迪、李静、朱婷、杨方旭、袁心玥、沈静思、王琦、刘晏含、刘聪聪、刘丹、黄柳燕等均是首次进入国家队大名单 。尽管郎平教练并未采用全部推倒重来的激进手段,2012奥运会的12人仍旧大部分保留,但全力培养新人的决心非常坚定,标志性的是刚刚从世青赛和世少赛载誉归来的朱婷、杨方旭和袁心玥三位小将入选 。

里约至东京奥运周期已经四年了,为什么感觉中国女排新人少之又少

文章插图
当时的中国女排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尽管2012伦敦奥运会时中国女排的平均年龄仅有24.4岁,还属于非常年轻化的一支队伍,但其0:3输给美国、2:3输给巴西和日本,与韩国也是激战五局3:2险胜,说明实力是严重不足的,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尤其是面对美国和巴西简直是一筹莫展,一点办法都没有,新女排要复兴,人员重整势在必行,必须加强新生力量培育 。
里约至东京奥运周期已经四年了,为什么感觉中国女排新人少之又少

文章插图
我们看到随着中国女排集训的深入,大量新人走向前台,开始逐步进入主力阵容,而老将则渐渐退出,比如王一梅,尽管此时也仅有25岁,对于王一梅,多届国家队主教练都曾绞尽脑汁为其设计战术,甚至曾试验让其打接应位置,但王一梅的体重与速度都是较大的短板,在各国女排开始注重提速的趋势下,王一梅的竞争力下降,事实上已经与国家队渐行渐远 。郎平执教的中国女排首次出征的大赛是2014年女排世锦赛,经过一年的打造,在新思维指导下的中国女排初见模样,十四人名单是朱婷、袁心玥、杨方旭、沈静思、杨珺菁、魏秋月、曾春蕾、刘晓彤、单丹娜、徐云丽、惠若琪、陈展、王娜、王慧敏,我们再来对比一下2012伦敦奥运会的十二人名单,王一梅、惠若琪、楚金玲、马蕴雯、徐云丽、杨珺菁、魏秋月、米杨、曾春蕾、张磊、张娴、单丹娜,短短两年时间,人员变化是巨大的,新人是很多的,并且,新的中国女排平均高度已经从伦敦奥运会时的184cm快速提升到187cm,平均年龄则下降到23.3岁,更趋年轻化 。本届世锦赛中国女排获得亚军,显示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和冲击力,说明大量引入生力军的中国女排是有力量的 。然而这仅是中国女排创造新辉煌的开始,因为新人还在不断涌现,因为中国女排梯队建设才刚刚开局 。
里约至东京奥运周期已经四年了,为什么感觉中国女排新人少之又少

文章插图
里约周期,中国女排新人不断涌现凡事都有规律可循,体育竞技的本质是比拼实力,维持实力需要不断有源头活水引入,构筑可持续的竞争力 。郎平教练上任以来最重要、最可贵的一点是实施大国家队战略,把发现和培养新人当做根本任务和责任,一方面是为了当前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是着眼未来,为后人铺路搭桥 。我们说思路决定格局,思路决定出路,把挖掘、发现、培养、使用新人当成大事,不断在集训中吸纳新人,这种举措和行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很大,对新人的涌现有极大的助推、感召、激励作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