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出来的球拍手感能不能统一 男子用羽毛球拍瞬间切好豆腐

为什么不同的穿线地点,有时会产生很大的磅数差异?这个没有办法实现基本的标准化吗?
(冠仁)
天堂有羽(《羽毛球》特约编辑):打个比方,假如我们都是卖豆腐的,卖的豆腐有水豆腐、干豆腐、硬豆腐、老豆腐等之分 。这时来了个歪果仁,不知道豆腐根据含水量的不同,会有很多分类,那他也会问,为什么都是豆腐,差异会那么大 。
穿线磅数也是有“含水量”的,张力不同于水分等可视实物,所以藏得很深,普通的消费者难以察觉区别 。下面,我们就用常见的豆腐与含水量来做个比喻 。
穿出来的球拍手感能不能统一 男子用羽毛球拍瞬间切好豆腐

文章插图
把穿线过程做如上一个基本还原后,我觉得你会放弃标准化的想法 。能标准化的只有一个,就是机头牵引的力量,而这其实也是伪命题 。因为还有大量不校磅或者校磅能力有限的穿线机存在,我们除了要关心多少的拉力加到拍框上,还要关心最后留下了多少,留下来的这部分才是你的体验 。
另外,从消费者角度看,他们的体验也有很多“蝴蝶效应”,一些很细微的因素最终对他们的体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手胶缠得不好、打球没有热身、当天心情不好等等 。因此,这是一个多因产生多果的复杂系统,掐标准化的想法是好,但路太漫长,而且还容易事与愿违 。
穿出来的球拍手感能不能统一 男子用羽毛球拍瞬间切好豆腐

文章插图
图片由VICTOR提供
对于复杂系统,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黑盒,去关注输入与输出的相关度 。比如把球拍交给固定的你认为OK的穿线师,把复杂的东西交给他,自己只关注最简单的击球体验,把好与不好的感觉告诉他,让他帮你微调 。当你要比较穿线技术时,也记得不要只比较磅数 。因为不同穿线地点就是不同的平台,跨平台后,你至少要花穿一支球拍的成本去重新“定准”,重新习惯新地点的穿线风格 。
【穿出来的球拍手感能不能统一 男子用羽毛球拍瞬间切好豆腐】因为大多数人的手感敏锐程度低,这个问题不用过多关心 。关心球拍会不会被穿坏、穿伤,球拍在质保期有没有按品牌要求的方法穿线,这些问题更迫切一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