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彝族年有哪些特殊礼仪?跟过年一样吗?

彝族年彝语叫做“库施”,这是根据彝族的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来确定的,故 有称之为“十月年”的 。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是一个家族或一个村寨范围内经过选 择确定节日 。

过彝族年有哪些特殊礼仪?跟过年一样吗?

文章插图
彝族年除了前面讲过的diyi天杀猪祭祀礼仪之外,当天晚上人们还要跳锅庄 舞守岁 。
过彝族年有哪些特殊礼仪?跟过年一样吗?

文章插图
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跳舞唱歌,炉火不熄,灯火不灭 。第二天,孩童们则到 郊外野炊,举行葬语叫“窝系拉古格”的祝平安活动,然后尽情地游玩 。
第三天是新年结束的日子,家家户户重新把头两天献上的祭品煮熟,在鸡鸣前 恭恭敬敬地举行送祖先仪式,送行的人们还不停地祈祷:“但愿这一年祖先再回来 同我们一起过年 。
【过彝族年有哪些特殊礼仪?跟过年一样吗?】”从这天起,已出嫁的姑娘们穿上崭新的minzu盛装,背着酒、肉、熟 鸡蛋、香肠、炒面等礼品,同丈夫、子女一起专程回娘家看望父母、走亲访友,直到此 后五六天彝家的年节才算过完 。
彝族有什么特殊习惯、风俗之类的?彝族风俗习惯:1、待客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2、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 。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彝族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 。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 。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 。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 。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 。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 。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 。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洞房里的打斗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 。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3、食俗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是西南少数minzu中人口最多的minzu,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 。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 。蔬菜也较为丰富 。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 。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 。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 。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 。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 。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 。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 。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 。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 。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 。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 。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 。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 。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 。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 。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 。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 。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 。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 。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 。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 。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 。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 。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 。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 。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 。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 。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4、服装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 。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彝族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 。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 。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 。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 。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 。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 。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