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回事 北京:进一步降低通勤率( 二 )


许多青年人可以选择在这些地方工作以获取高收入,但是却未必愿意或者能够花费高成本在这些地方居住 。
相比之下,在地铁通勤方便的情况下,靠近沿线地铁站、居住成本更低的城市外围住所的性价比更高 。
如深圳福田区、南山区、罗湖区就属于城市发展成熟的区域,有着大量丰富的职业岗位选择,但每平方米近7.2万元的价格属实让许多青年人买不起,周边的住房成本也显得过高了一些 。
除却青年人的选择行为影响之外,城市空间设计或者是城市职住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过剩通勤的现象 。
正如上面所言,许多优质的工作机会都出现在市中心以及繁华的商业区,一些相对偏远的区域往往有着很少的优质岗位,优质企业入驻吸引力度不足,出行、居住环境也不便利 。
这样的环境很难吸引到青年群体于此工作,更多则是因为较低的房租而居住于此,转而选择前往更远的市中心就职 。
显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相对偏远区域的经济发展、企业优惠吸引政策、居住与生活设施的配备等多方面 。
除此之外,城市交通出行方式设计的不合理也会造成通勤者过长的通勤距离与时间 。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许多城市正在建设越来越多的地铁路线,但公交出行依然是部分青少年以及大部分老年人的出行选择方式 。对于那些地铁不直达的地方,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显得尤为重要 。

怎么回事 北京:进一步降低通勤率

文章插图
不过,就目前国内的一些公交车出行状况来看,部分路线站台的设置并不能完全覆盖出行需求区域,导致不少出行者需要一些时间步行到站台处 。
且由于公交车出行遵循一定的时间,受限于路况的设计及其他交通工具的出行情况,等待一辆公交车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这方面就远不及地铁的速度及便捷度 。
总体来看,国内许多城市的公交车出行都存在着速度慢、乘车换乘不方便、路线设计不合理以及密度较低的问题,如何提供公交服务水平与质量、统一规划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路线或许是国内公交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
而对于另外一种出行方式——打车,国内最凸显的问题可能就在于早晚高峰的堵车现象了,需要改造的则是路况的设计、建设、通行控制问题 。
一些大城市的过剩通勤呈恶化趋势
具体来看,国内主要城市的过剩通勤都出现了轻微恶化的现象 。
若将“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视为极端通勤,那么国内44个城市中正有超1400万人正在忍受着极端通勤,通勤人数达13% 。
其中,北京就是全国极端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 。
谈到北京,其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先进性固然排全国城市前列 。
但在划分的全国4个超大城市(北上广深)中,北京2021年45分钟以内的通勤比重是最低的,在深圳、上海、广州该数值分别为77%、69%、69%的情况下,北京45分钟以内的通勤比重仅55%,比所有的特大城市、I型城市、Ⅱ型城市的数值都要低 。
与这样糟糕的通勤情况相“呼应”,2021年,在深圳、广州、上海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分别为12%、15%、18%的情况下,北京又以30%的数值高居榜首,也远超其他特大城市、I型城市、Ⅱ型城市 。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的职住分离度无疑又是44个城市中第一名,职住分离度(指从居住地到最近就业场所的距离)达到了6.6千米 。这也意味着,在北京上班的人每天都要对通勤时间抱有更大的容忍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