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如何饮食养生?秋膘要不要贴?( 二 )


秋燥时节 , 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 , 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 , 特别是生姜 。这些食品属于热性 , 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 , 食后容易上火 。当然 , 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 , 问题并不大 , 但不要常吃、多吃 。比如生姜 , 它含挥发油 , 可加速血液循环 , 同时含有姜辣素 , 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进消化的功能 。生姜还含有姜酚 , 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 。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 , 秋不食姜;一日之内 , 夜不食姜 。”看来 , 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 , 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视 , 这是很有道理的 。
秋季是人最容易长脂肪的季节 。这是因为立秋之后 , 天气慢慢地变得凉爽起来 , 人的食欲大开 , 夜间的休息也舒服多了 , 闲暇时间疲惫的身体更愿意安静地休息 , 而不愿意参加有体力消耗的活动 。这样一来 , 人体每天的热量摄入大都超过热量消耗 , 使脂肪一点点地囤积起来 。如果不加以调整 , 经过秋、冬两个季节 , 人就会胖很多 。年复一年 , 人就会很快“发福”起来 。更要命的是 , 肥胖既有碍人的形体美 , 还会带来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文明病” , 所以一定不能“纵容”它 。
诗云:“秋凉好个爽”、“已凉天气未寒时” , 人们趁此不热不冷的气候 , 适宜吃补 , 健身过冬 。所以厦谚有“一年补透透 , 不如补霜降”而且先“补重阳”后“补霜降” , 所谓“秋补” , 比“补冬”更要紧 。
古人以“羊”字代“祥”字说 , “羊”与“阳”谐音 , 有“三羊开泰”之说 。民间食俗“煲羊肉”、“煲羊头”常以姜、枣为佐料调味而成 , 男女老幼均可食用 。俗语“吃脑补脑” , 吃煲羊头能辅疗“头风”等疾病 。另有加“四珍”、“八珍”的补药煲羊肉 , 中医书上有辅疗肺病、疟疾的记载 。栗子有“干果之王”的誉称 。秋季蒸制栗子糕果食用 , 有补肾强筋 , 健脾养胃的功效 。
栗子煮粥吃 , 能补中气 , 单独蒸、炒 , 剥壳而食 , 不仅口味好 , 而且营养价值高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 , 过后就是“立冬” 。俗语“补冬不如补霜降” 。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 。
水果作为时尚食品 , 尽人皆知 。然而 , 水果也可以作为补品 , 如秋季的梨子和柿子
老年人除了不要秋冻 , 核心的问题是饮食的选择和搭配 , 有以下几方面:
防寒温里 每日的早餐 , 用温热性质的食物 , 如煮粥配大枣和干姜、核桃仁、甜杏仁、葡萄等 , 也可以食用豆浆、胡辣汤、羊肉汤、醋熘白菜、糖蒜等 。
排湿祛风 遇有风雨阴湿天气或者体内有湿、大便稀的情况 , 应增加祛风排湿的饮食 , 如选用大米、扁豆、红小豆、薏米、莲子、栗子、葱、姜、花椒、茴香、丁香、胡椒等 。
润燥滋阴在干燥天气或口干舌燥、大便干的情况下 , 应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 , 此类饮食品种能增强免疫力 , 可选用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莲菜、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蒸鸡蛋羹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