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敌

乾,为阳,为天,自强不息,乾道刚健 。坤,为阴,为地,厚德载物,坤道柔顺 。
但当坤的实力强大,眼中不再有乾之龙的影子,目中无“龙”之时,一场乾与坤的决战,就不可避免了 。
这场决战,发生于黎明前最暗之夜的时刻,在龙之疆域的郊野之地……
乾与坤的这场龙战,自然是你死我活的一场厮杀,天玄地黄,混杂一片,俱有所伤 。
战争的结果,自然是天下秩序的重新平衡,各归其位,乾守天位,坤归地本 。
乾坤的这次决战情形,集中体现在易经坤卦“上六”的爻辞之中 。
易经坤卦(如图),由下上数第六爻(也是坤卦最上一爻)是“上六”,其爻辞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

阳敌

文章插图

阳敌

文章插图
易经六十四卦,每个卦由上下两个单卦各三个爻构成,这六爻的爻位,自下而上依序是初、二、三、四、五、上 。同时,分为天、地、人三个层次,初(即“一”)、二爻是地,三、四是人,五、上(即“六”)是天 。
易经符号阳爻“?”统称作“九”;阴爻“?”统称作“六” 。坤卦由下上数第六爻序位是“上”,又是阴爻,就称作“上六” 。
易经坤卦“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含义是,乾坤二龙交战于郊野,相伤之血,青黄色杂 。这里“玄黄”,“玄”是指天的青色;“黄”是指地的黄色 。
坤,本不能称之为“龙”,但因其位极坤卦之天位,已是鼎盛之极,虽不是“龙”,却也有了龙势,可以与乾龙比肩,所以也被视作龙,将其与乾龙的争战称为“龙战” 。
也正是由于坤的气势日强,位极齐天,炙手可热,所以逼得乾龙不得不为了捍卫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战 。
宋代大儒郭雍就说:“阴道柔顺,待阳唱而后动者也 。故阳不唱则阴不动,君不唱则臣不和,有不待唱进而干阳者,上六之道也 。进而干阳,逼也,则疑而战矣 。”(宋郭雍《郭氏传家易说》)
【阳敌】郭雍认为,坤为阴,坤道柔顺,应顺从、附和乾阳的行动,所谓乾唱坤和,乾不动,坤也不应 。君臣的道理亦是如此 。若坤阴不附和乾阳而自行所为,就是进逼乾阳,终将招致乾阳的猜疑,以至终于发生争战 。
但是苏轼却认为,“至于此则非阴之所能安矣,阴虽欲不战而不可得,故曰其道穷也 。”(苏轼《东坡易传》)在苏轼看来,坤卦一路走来,到上六之位,已无法安居了,即使其想不战也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坤卦到此之时,已是穷途末路了 。
那么,坤卦的前路该如何走下去呢?
东坡以为,“若阴已变而为阳,则无复玄黄之杂矣 。”(《东坡易传》)也就是说,如果坤变阴为阳,就不会再有天之玄色和地之黄色相杂糅的情形了,即天地有别,不再混为一处,天地各归其位,各正其色 。
说到底,阴如盛极,就进入穷途末路,除非此时盛气的阴,转化为本为至尊的阳,重新恢复阳主阴随的平衡状态 。恰如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其实也是光明即将降临之时,黑暗最终为光明所取代 。
宋儒冯椅说:“主龙而言,则知阴不可亢,亢则阳必伐之,戒阴也 。以战而言,则知阴不可长,长则与阳敌矣,戒阳也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
冯椅认为,就乾龙为主来说,坤阴不可过于强盛,盛极则乾阳必要讨伐它,所以坤阴以此为戒;就争战来说,不可使坤阴的力量增强,否则就会与乾阳势均力敌,所以乾阳引以为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