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老漁是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开始进入对《弟子规》孝篇的理解,《三字经》比之《弟子规》更博杂广闻,《弟子规》在人生启蒙上更详细 。从人之初性本善的生命幼芽史起的弟子之规,说到这里让老漁很纠结,虽然《弟子规》和《三字经》在出书时间以及内容都有很大的差异,《弟子规》在待人接物,衣食住行上规范的更详细 。这次的提问是对父母态度的问题,所以老漁建议应该在《弟子规》的diyi章“入则孝”(常说的“孝篇”)里寻找答案 。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弟子规》被称为“人生diyi步,天下diyi规 ”,规范了做人的最基本的行为,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

《弟子规》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吗?

文章插图

《弟子规》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吗?

文章插图

《弟子规》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吗?

文章插图

《弟子规》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吗?

文章插图
在现代社会中,《弟子规》的意义是什么?《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韵文形式,具体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 。全书共360句、1080字,讲述了113件事,是教导孩子尽守本分、克己守礼、约束邪念、保持诚实,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传承忠厚家风的最佳启蒙教材 。
《弟子规》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吗?

文章插图
1080字小册子蕴含无穷教育大智慧,是什么书?重新认识它吧!《弟子规》浅显易懂,通篇押韵,既朗朗上口,又极易记诵,特别是它的核心思想重在教导孩子的言行,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实用,因此在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有同等影响 。
《弟子规》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吗?

文章插图
今天,《弟子规》仍然是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优秀启蒙读物,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学、企事业单位等被广泛推广,被称为“做人的宪法” 。
《弟子规》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吗?

文章插图
《弟子规》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孝”,这是一个人做人处事的根本 。正因为如此,《弟子规》开篇diyi部分即为“入则孝”,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 。孔子在2500年前就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也就是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教孩子一定要从孝道教起 。一个懂得孝道的孩子,他一定会好好学习、积极乐观地生活,以后也一定会有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有好的前程,更会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教孩子学孝呢?为什么不带头学孝呢?
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血脉和家训,孩子就是父母的分身 。我们是父母,但我们也是我们自己父母的分身 。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大根大本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古语才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也就是说,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 。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成人,只有做到了孝,家庭才会是和谐的,事业才会是顺利的,人生才会是幸福的 。
《弟子规》后面的“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实都是“孝”的延续,这些都做好了,父母就开心了,就不用担心孩子了,就会安享晚年,那孩子做到这些,不就是在对父母尽孝吗?所以,在我看来,《弟子规》就是一部实践版的《孝经》,每个人都应该学,都应该懂,都应该把其中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