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来历


对联的来历

文章插图
对联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在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辞藻华丽的对仗文言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它以其特有的语言艺术魅力,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人们誉为“中国八大才女”之一 。对联已有2000多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达到4000多年 。对联的前身是写在纸上的对仗工整、通俗易懂的诗句,后来演化为人们以字数相等为一联并排在一起对联解闷或以对联寓意抒怀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很高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
1、对联的由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联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发地丰富多彩起来 。在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会以诗句对之作答,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句话,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 。在古代的一些地方,也设有文人馆或诗社,来供文人雅士们以对仗精美的诗文进行对歌创作,这就是“上联” 。在一些地区,人们还把写在纸面上的对联称为“对联子”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对偶语言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
2、对联的内容与形式变化
随着文字的不断发展,春联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中,内容也不断丰富 。如唐朝诗人孟郊登鹳雀楼中写道:“鹤上鸣鸠兮,鸣鸠在渚;我观沧海兮,泱泱大度 。”宋朝诗人杨万里过中都诗:“中都山外山,春水渡中流 。”唐朝诗人白居易长恨歌说:“长安水边多丽人,尽染离骚万句 。”宋代诗人张先清平乐·登鹳雀楼诗中说:“遥看群鸥出水远,落花飞絮入愁肠 。”至清朝乾隆年间还出现了以对联联句的形式作为官方对社日的常用形式 。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因而又被称为“对社日”或“春联”等 。这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字对仗为基本格局、对仗艺术为特色的诗和词文体,并对文人雅士产生一定影响 。
3、对联用字与对联写作
对联的用字与用句,是以对仗为基础的 。对联是一种对仗艺术,它要求做到有音节、有韵律、有结构,而这个结构就是完整、准确、严密 。如果把用字比作拼图,那么文字则是一块拼图中的主要部分 。对联要做到工整规范,必须做到“六字”:对仗统一;结构严谨;字数相等;平仄相合;音节和谐 。
【对联的来历】4、对联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对联的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语言风格比较稳定,既有“横平竖直”的形式感,又有“平仄相对”的文意感,还能兼顾“押韵”和“平仄相间”的平仄和谐之美 。二是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既有“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时代感,又在其内容之外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审美意趣 。三是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既有中国文字艺术独特的魅力和语言方式所特有的韵律美、韵律美感以及词藻华美之韵美味韵等特点 。它充分体现了在语言文字上的审美价值,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和代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