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怎么读

【龛怎么读】

龛怎么读

文章插图
龛,即供奉龛,指佛像或其他佛教造像供奉菩萨像的建筑物 。佛教造像有很多龛,又称佛龛、关帝龛、弥勒洞等 。龛上一般刻有佛像、佛手等 。中国古代雕刻技艺高超,龛也被称为佛龛、佛塔等等 。
1、龛有多种叫法,可指供奉佛像的建筑 。
唐李华新唐书·百官志:“凡有佛龛,则必有文官掌司之,而士人多有文官掌司 。”礼记·檀弓上:“天子有御床十二张,内置佛龛三尊,内置文房四宝等物,以资观赏 。”宋代李昉岭表录异:“俗谓之“佛龛”,以为佛像之处或藏经文处也” 。到了近代,就有学者认为“龛”是指供奉菩萨像之处,后来便发展成指供奉关公像等建筑的龛了;此外“龛”还有形容建筑物外形轮廓的词义;“龛”还可以指佛像雕刻的方法和形式;更有认为龛形可指代佛塔之意为“塔龛”也;所以“龛”也有多种叫法:如“龛”有供奉佛像之意;“塔”是供养佛像的建筑物;“龛”是指佛龛;“龛”还有象征建筑物的作用;而“塔”字则指佛像;而还有“龛”可以指佛龛在古代也有用来安放佛像的作用 。
2、龛的含义是可以放置一些东西的建筑 。
有一种佛教造像叫”龛”,即佛教的供奉物,也叫佛的象征 。在古代没有“龛”这个字,在南北朝时就有了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龛在塔下”(说文解字注),这个说法比较靠谱,说明这个字最早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时候使用的 。因为在我国古代造塔时主要是在塔下建筑一种可以放置东西的小塔;而在北魏广仁集中记载:隋代开皇七年(597年)九月丙午日百官举佛事为第一,皆用造像供奉之;公元598年八月乙未日起又规定:“开皇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作佛事为第一”,皆用造像供奉之;公元599年九月丁未日又规定:“今造佛像于塔上”;公元599年九月乙未日又规定:“造像于塔上”;“凡造像于塔下者均有塔”……至隋朝开皇十年十一月十五日又将上述规定更改为:“造像于塔上者皆有塔”;唐代开皇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又规定:“造塔为塔者皆有塔”……至宋,则又复把相关规定改为“造像于塔上者皆有塔” 。
3、龛的建筑形式也多种多样 。
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单龛和双龛两种,又分为平面龛和立体龛或半半平面龛或立体龛等等,其中平面龛又分为方龛、圆龛和圆锥形龛等;半立体龛又分为立体龛和平面龛;立体龛又分为凹龛和凸龛两种,凹龛又分为佛塔和圆塔,而凸龛又分为小圆洞和大圆洞等等.总之就是各有各的样式 。此外还要注意几个小点:在佛像制作上也有一定限制;雕刻手法上也是各有不同;在建筑形式上也是有高低之分等;就雕刻形式上来看,有些佛像的雕刻手法很简单;还有就是要注意龛内部空间要开阔;当然其他细节也是会影响龛的美观的!如一座雕刻精美的塔一样;另外一些在雕刻手法上也有一些限制等……比如塔要刻出塔的样子;再如要刻出塔的造型;塔的塔顶要雕刻成宝塔的样子等等等!
4、龛与佛的关系也很密切 。
东汉永平三年(公元57年),印度国师释迦牟尼佛出家,当时他在家乡沙门村的一个小庙里受具足戒,后在沙门村西天求道,遇到了比自己大很多的比丘尼慧朗比丘,当时慧朗比丘就给他带去了佛龛 。慧朗是释迦牟尼佛生前唯一的弟子,在佛陀时期就已经在佛龛上供奉了佛菩萨像;而他又是第一个将佛像带到世间的人,因此被称为佛龛菩萨;而且以他名字命名的佛菩萨像都是大德高僧们托梦给慧朗比丘看的 。到北宋真宗嘉定年间,在洛阳龙兴寺开坛说法之时他已经出家7年多了 。他的弟子玄奘大师去西天取经时曾托梦给慧朗比丘说:“我来求见大法师为我找一个佛龛吗?”因此慧朗还称他为“大德高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