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赶跑行业的坏人,他挥金数亿,8年只干这一件事 | 数字化的秘密( 二 )


一方面 , 家装行业涉及测量、设计、报价、选材、施工、验收等多个环节 , 流程工期长 , 专业知识繁杂;可另一方面 , 家装处于工程行业“鄙视链”的最下游 , 极难吸引人才 。
陈辉告诉36氪 , 这些“坏人”可能绝大部分是想干好 , 但没能力干好的人 , “为了生存 , 他们只能动歪门邪道的脑筋 。 ”
2013年 , 在冲击“家装第一股”的上市前夕 , 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摆在了东易日盛与陈辉面前——当利润不断被挤压 , 人员密集型产业亟待升级 , 家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到底是什么?
数字化转型 , 这是东易日盛与陈辉的答案 。

02.没少 “拍桌子瞪眼” 转型 , 意味着要打破固有惯性 , 走出舒适区 。 绝大多数人对于新事物的畏难情绪和抗拒心理 , 是企业求变的过程中 , 需要克服的主要阻力 。
东易日盛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 走得并不平坦 。
在采访中 , 陈辉笑言 , 自己没少在团队面前拍桌子瞪眼:“最常见的情况是 , 开发团队让业务线提需求时 , 要么什么都不提 , 要么只谈一些浮于表面的问题 。 等到上线使用时 , 他能给你提各种各样的问题 , 来证明这产品不好用 。 ”
正如罗马不会一天建成 , 数字化转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 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员工在过程中慢慢转变、接受和拥抱数字化 。
东易日盛董事长 陈辉
陈辉强调 , 家装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同 , 人才的成熟周期需要数年 , “如果用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做法 , 新人不会干家装 , 只会干数字化 , 那业务也就毁了 。 ”
为了提高基层员工的数字化参与度 , 除了在思想意识上反复做动员 , 还要以开通率、使用率等硬性指标为考核 。
陈辉形容这是一个“斗法”的过程:“总有人想尽办法钻空子 , 因此要不断制定新的布防策略和考核任务 。
业务部门和开发部门在沟通中发生摩擦 , 甚至是互相指责 , 也是家常便饭 。
为了调和矛盾 , 陈辉从产研团队和商业化团队抽调人手 , 成立了“产品开发中心” , 让两波人成为利益共同体 , 再分别和业务以及开发部门对接需求 。
更为关键的是 , 数字化转型是东易日盛的“一把手工程” 。
有了最高层的认可 , 员工才敢放开手脚 , 敢于挑战未经实践的方案 , 也敢于承担决策失误的后果 。
例如在数字化工具的产品预算方面 , 东易日盛考虑的不是价格 , 而是产品先要过质量关 。
陈辉说 , “同样的功能 , 代码往好了写 , 价格可能贵两三倍;如果压低价格 , 不仅会牺牲交付质量 , 甚至当新需求出现时 , 由于开发系统级别很低 , 代码又过于陈旧 , 后期没有任何改造的余地 , 只能重新花钱采购 。 ”
2019年 , 陈辉更是牵头成立了“数字化委员会” , 预算审批、开发进度 , 以及具体决策和过程 , 不仅要亲自参与 , 也必须经过数字化委员会的通过才能立项执行 。

03.数字化是工具 , 也是生产力 2016年 , 东易日盛自研的第一款数字化设计工具 , DIM+数字化设计系统正式上线 。
这款历时两年多打造的产品 , 亦是东易日盛数字化服务流程的第一环 。
家装设计离不开图纸和软件 。 传统的设计方案 , 设计师交付给客户的是CAD平面设计图和渲染效果图 。 可在数字化时代 , 陈辉的产品思路是 , 要让设计方案“所见即所得” , 实现室内100%全景呈现 。
当时 , 一款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开发的国外设计软件“3D home” , 吸引了陈辉的注意 。
它的操作方式类似拼砌乐高 , 设计师调用的每个模块 , 绑定了具体的工艺工法 , 标准可以实现统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