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3人因蜱虫病去逝!夏天请收好这份“防虫攻略”!( 二 )


1. 蚊:深色衣着,运动后易招蚊子
蚊子活跃从每年4月开始,8月下旬达到高峰,随着秋冬气温下降,逐渐停止活动及繁殖 。吸血的雌蚊是造成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罪魁祸首 。在虫咬皮炎中,蚊虫叮咬引起的皮炎是最常见的 。
预防建议:
“体温偏高、出汗多、新陈代谢快的人群容易招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王传林5月30日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采访时介绍,由于蚊子有趋暗性,深色衣着的人,以及运动后、酒后、化妆或喷香水的人群也会更容易招蚊 。在户外活动时,减少去草丛、灌木丛、树林、沼泽地、潮湿的地方,夜间应尽量不要开灯,以避免招来蚊虫 。劳动期间尽量穿长衣、长裤,并穿白色或浅色衣服,颜色鲜艳易吸引蚊虫,或在身体暴露部位涂以防护药物 。
2. 蜂:蜂蜇伤,刺是挑出而不是拔
夏秋是蜂类的繁殖高峰期、活动的活跃期,蜂蜇人的发生率也自然上升 。蜜蜂有很多种蜂类,多有毒刺,一般蜜蜂只能蜇一次;而胡蜂科是最能蛰刺人的昆虫之一,体大身长,毒性也大,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可以蜇多次 。; ;
毒刺释放的毒液,一是可发生过敏反应,二是毒素的直接毒性作用致病 。轻微情况下,一般会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局部症状,蜂刺部位可发生化脓、中心处坏死,可持续数天;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致残、致死等情况 。
处理建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刘斯5月30日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采访时介绍,“通常蜜蜂不会随意攻击人类,遇见蜜蜂,不要用手挥舞驱赶,远离它即可 。相反,如果极力抵抗,蜜蜂会误认为遭到攻击,甚至发出讯息招来群蜂进行集体攻击 。”
普通蜜蜂偶尔蛰刺的毒性不大,可用苏打水、肥皂水等碱性溶液涂敷蜇伤处,也可以用清水反复冲洗,清凉止痒的药膏也可涂抹伤口周围,利于皮疹消退 。
若是不小心在山上、野外碰上了胡蜂蜂巢,立即远离,以免惊动、侵扰整个蜂群 。一旦被蜂蜇伤且毒刺留在皮肤表面,不要轻易用镊子或钳子拔出刺,以免挤压毒刺根端的毒囊,导致更多毒液注入体内 。建议用针头或注射器挑出,不要大力挤压伤口 。
综上所述,胡蜂蜇伤后更加危险,但无论是哪种蜜蜂蜇伤,都应立即远离受伤害环境,记住是哪种蜂类,立即就近就医进行规范救治,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
3. 蜈蚣:赶走蜈蚣,不可用手拍打
蜈蚣一般在闷热、高温的天气出现,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急诊医学部动物咬蛰伤科带头人庄鸿志5月30日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采访时介绍,蜈蚣毒液呈酸性,咬人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 。临床的严重程度与蜈蚣大小、咬人时注入的毒液含量有关 。
被中小型蜈蚣咬伤后,多数仅出现局部症状,皮肤可出现两个瘀点,多有红肿、灼热、剧痛和刺痒感,以及伤口附近的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 。严重者可发生水疱、瘀斑及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癜 。一般在数天内好转、消失 。
被大型蜈蚣咬伤后,若注入体内的毒汁较多,除局部症状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谵语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和蛋白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少数患者有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尤其是儿童,可危及生命,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
处理建议:
庄鸿志提示,被蜈蚣咬伤,应保持冷静,赶走蜈蚣,不可再用手拍打,以免被其再次咬伤 。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以免因后续的肿胀导致无法取出 。同时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10余分钟,减少毒素吸收,有条件者冲洗后可用碘伏对伤口周围进行消毒,切勿挤压伤口排毒,肿胀明显者可冷敷来消肿 。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规范处理伤口、对症治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