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在农村有无收入,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低保、五保、无劳动能力特困人员;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没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义务人无赡养、扶养能力;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义务人无赡养、扶养能力 。特困人员不包括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者 。从内容上来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没有将特困人员列入其中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明确了特困人员指年满60周岁以上无法辨认自己行为能力,无法独立生活而又无其他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义务人无赡养、扶养能力 。那么特困人员具体指哪些人呢?
【特困人员是指什么人】(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对因病、因意外伤害等原因造成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关规定的家庭给予救助的制度,是由**组织开展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重要举措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是2008年颁布实施的 。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其中规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情况适时调整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以城乡统筹、保障适度、应救尽救的原则,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并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采取家庭自愿申请、村(居)民委员会评议、乡镇人民**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审核审批期限为5个工作日)等方式确定救助对象;采取经济核对(社会救助银行)、主动报告、书面告知等方式告知申请方式;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制度;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机制等制度安排 。
(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供养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集中供养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为分散供养模式 。分散供养是指将生活不能自理、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困人员集中居住生活、供养照料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应当为分散供养对象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卫生保健、疾病治疗、照料护理、临终关怀等照料服务 。分散供养期间,不得擅自脱离住所和照料护理;生活不能自理、无固定收入的特困人员为其提供照料护理服务的费用不得超过集中供养标准的50% 。分散供养标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质量状况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的实际需要等因素确定 。
(三)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
特困人员的供养方式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定,分散供养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散供养;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服务对象各有不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未对分散供养对象的服务对象作详细规定) 。其中,集中供养是指由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等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义务人无赡养、扶养能力而生活需要由当地**提供相关生活保障政策规定救助标准予以集中供养 。
(四)**按照规定给予的其他救助供养形式 。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明确了特困人员的认定:具有当地常住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规定条件的农村居民 。其中有条件的可以单独设立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或者集中供养机构 。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实行集中供养,生活不能自理的由分散供养乡镇人民**(街道办事处)为其提供照料服务,实行一次付费社会化服务;无法集中供养的按照集中供养标准提供服务,并按照规定提供医疗、教育、丧葬等方面的救助供养服务 。县级人民**民政部门应当对分散供养对象、其他具有当地常住户口群众进行定期入户核查,及时将符合条件、可以集中供养的人员纳入救助供养范围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