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言之不预-钟声 勿谓言之不预( 二 )


近现代以来 , 中圌华人圌民共圌和国外圌交圌部通圌过官方报刊和言圌论渠道多次在关键时刻运用该术语 , 使其被赋予了独特政圌治敏圌感性 。
该语句在历圌史上曾被运用三次 , 在作出宣示后分别爆发了中印边境战争、珍宝岛事圌件、中越战争三次武圌装冲圌突 。
1962年6圌月起 , 印度总圌理尼赫鲁提出前进政圌策 , 声称中圌国不应占据西圌藏 。 中方称印军向中圌国边防军开圌枪攻击 , 中圌国军人死伤数十人 , 同时印军开始进入中圌国境内建立军事哨所 。 1962年9月22日 , 《人圌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是可忍 , 孰不可忍》社圌论 , 警告印度尼赫鲁政圌府 , 立即从边境撤军 , 否则中方将使用武力 。
1967年到1969年初双方在边界上的若干地方 , 比如乌苏里江上的七里沁岛和珍宝岛 , 不断发生巡逻队冲圌突 , 从对骂到推搡、棍圌棒武斗等 。 新华社于1967年7月3日发表通讯 , 指出“就苏联驻华商圌务代圌表处人员在我圌国非法进行窃取情报的活动我圌国外圌交圌部向苏修提出强烈抗圌议” , 文章结尾处更是点明“勿谓言之不预也” 。
1978年9月起 , 中越双方开始相互指责对方军圌队越界 。 《人圌民日报》于1978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当天发表社圌论 , 警告越南方面不要轻举妄动、得寸进尺 , 表达了中圌国方面的开圌战意图 。 1979年2月12日 , 中圌央军委下达《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命令》 , 决定于2月17日拂晓 , 从广西、云南方向同时发起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
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意思是什么勿谓言之不预也
意为:事后别后悔 , 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 指把话说在前面 。
出处:①太平天国·李秀成《再致上海各领事书》 。 ②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 。
近现代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数次引用此句 。 分别是1962年印度军队对中印边境的侵犯和1978年越南军队对中越边境的侵犯 。 因此被视作中国准备开战的信号 。 但自从中国开始韬光养晦发展经济之后就基本没用过了 。
希望能帮助到你
勿谓言之不预也下一句“勿谓言之不预也”下一句是:所有申饬事宜开列于后 。 “勿谓言之不预也”一语 , 较早的出处可追溯到康熙年间 , 徐元文的《含经堂集·申饬盐政札》有:“倘旧习不除 , 自甘猥下 , 行私恣便 , 长弊容奸 , 廉访得真 , 即白简从事 , 勿谓言之不预也 。 所有申饬事宜开列于后 。 ”
康熙帝《训饬士子文》有“勿谓朕言之不预也”之语 。 之后乾隆皇帝首次将这句话用于外交场合 , 乾隆帝时期 , 英国派使者向清廷提出准许贸易、免税等六项要求 。 这份外交诉求被乾隆皇帝全部驳回 , 并连写两封信加以驳斥 。 在第二封信里 , 他就采用了这句话 , 来警告英国“勿谓言之不预” 。
“勿谓言之不预也”意为“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 , 指把话说在前面 。 该成语较早的用例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 。 除“勿谓言之不预也”的表述外 , 还有在“谓”字后插入宾语或省略末尾“也”字等的用法 。
言之不预的意思是什么?言之不预的意思是没有事先通知、提醒 。
1、言之不预的读音:yán zhī bù yù
2、英文:no speaking in advance
3、注音:ㄧㄢˊ ㄓㄧ ㄅㄨˋ ㄧㄩˋ
4、用法:作谓语;指没有把话说在头里
5、引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七:“这是我们人的衷心劝告 , ‘勿谓言之不预也’ 。 ”
言之不预的反义词:
1、半途而废的读音:bàn tú ér fèi , 意思是半路上就停下来了 , 比喻做事不能坚持到底 , 有始无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