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亢进的症状 脾亢的治疗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脾肿大、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为表现 。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常见表现,超过一半的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偏低 。
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常以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为表现 。脾功能亢进常有脾脏的肿大,但其与脾功能亢进的严重程度并不直接相关 。脾功能亢进是门静脉高压的后果,脾的大小与门静脉高血压的严重程度相关,但是缓解门静脉高压并不能解决脾功能亢进 。有一篇报道称,24%的肝硬化患者伴有脾大,64%的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症 。这种差异反映了其他因素的存在,如抗血小板抗体,酒精的毒性作用,丙型肝炎病毒的骨髓抑制作用(HCV)和降低的血小板生成素产生等 。
脾亢进的症状
血小板一般性减少并不会出现黏膜出血,直到血小板计数降至20000-30000 /μl以下;当血小板计数<5000 /μl时,则有内出血风险 。轻度至中度血小板减少症并不会增加静脉曲张出血 。然而,当肝硬化需要进行某种侵入性手术和血小板小于50000-75000 /μl可能导致过度失血 。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等侵入性治疗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等血液制品,仍有争议,因为过度输注会引起血液凝固方面的问题,如血栓形成 。此外,没有研究数据提示低血小板计数会增加静脉曲张出血量,通过输血提高血小板计数会减少静脉曲张出血量 。大多脾亢患者的血小板计数>50000/μl,因此,开展如腹腔穿刺、内窥镜检查等手术是安全的 。白细胞减少也可以做类似的判断,肝硬化脾亢白细胞减少主要为淋巴细胞减少,嗜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正常的 。
脾亢的预后
脾功能亢进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一项大样本的5年随访研究证明,与正常人相比,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均增加患者5年的死亡或肝硬化失代偿风险 。严重脾机能亢进的患者(血小板<75000 /μl或血细胞计数<2000 /μl)的静脉曲张出血和死亡风险较高 。因此,脾亢是晚期肝脏疾病的指征,提示预后不良 。
脾亢的治疗
脾亢的治疗手段,现在已经非常之多,除了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的升高,还有没有其他好处?在一份射频消融(RFA)的治疗报告中,手术前后测量肝脏动脉和门静脉血流量,可以看到手术后即刻肝动脉血流量增加,但在6个月内回到基线水平,并且门静脉血流量下降,然后在6个月内也回到基线水平 。这些小而短暂的血液变化到底有什么好处?仍不太清楚 。但肯定的是并不影响肝脏体积或生存 。
外科分流术和TIPS
分流术主要包括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肠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等 。分流术可以降低游离门静脉压力、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高 。TIPS术近年有代替外科分流的趋势,TIPS可以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出血风险,但其对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效果还有待明确 。支架内血栓和肝性脑病是TIPS最常见的并发症 。
脾切除
开放脾切除已成为标准的治疗脾功能亢进方法 。最近,腹腔镜脾切除术已用于脾大脾亢患者 。在一项对照研究中,一半患者接受开放性手术,一半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 。手术时间相似,但开放性脾切除患者的失血明显较多,腹腔镜手术缩短了住院时间,且麻醉简单 。术前平均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0000/μl和3000/μl,两组均在脾切除术后上升至正常范围 。脾切除的主要问题是脾门静脉血栓形成(PVT) 。一项纳入了25例接受腹腔镜脾切除术肝硬化患者的研究中,9例(36%)患者发生了PVT 。术后一周之内的最大风险的发生PVT,接受抗凝治疗,PVT的发生率可下降到4%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