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家长要怎么做 如何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

日前,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答复时明确表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
 
这项新举措一经发布立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防治青少年抑郁症问题再次被推到台前 。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相当于把抑郁症防治关口前移,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抑郁症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
 
青少年抑郁症有何特点?
 
一些家长以为,抑郁症只是现代社会中成年人易患的疾病,自己的孩子还是个学生,不会得这个病 。其实抑郁症患者不分年长年幼,这些年患病人群更趋向低龄化 。
 
去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到四种抑郁症的重点人群,第一种人群就是青少年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已达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
 
青少年抑郁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湖北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武汉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邓晓红在接受人民网“强观察”栏目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引发抑郁症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心理应激因素等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乔颖认为,“现在青少年的压力也不小 。成年人可以找到合理和合适的宣泄途径,但是青少年的渠道很少,他们的减压能力和社交圈子有限,负性情绪难以得到发泄 。”
 
“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情感灵敏度的察觉能力都不及成人,他们的负性情绪很容易被忽视 。”乔颖介绍,青少年通常会用行为和躯体来表达不开心 。例如不停咬手指,抠自己的头发,或者自伤、自残,这些属于行为表达;食欲不振、睡眠下降、提不起精神,这些属于躯体表达 。
 
抑郁情绪是抑郁症吗?
 
“被老师批评了,不开心 。”“马上要考试,还有很多题没做完,好郁闷 。”“今天在学校太淘气,又被老师叫家长了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抑郁情绪,那如何判断自己或是他人的这些情绪属于抑郁症的症状呢?
 
“抑郁情绪是一种很常见的负性情绪,人人都可能出现 。”邓晓红告诉采访人员,心理学上把抑郁、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 。当我们遇到挫折、不顺心的事情、令人伤心难过的事情时,就可能产生抑郁情绪 。随着事情的解决,抑郁情绪可很快得到平复 。
 
邓晓红进一步解释,抑郁症与抑郁情绪的不同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任何人和事都不感兴趣;精力减退,总觉得很累;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自责;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体重明显减轻等 。如果青少年有上述症状两周以上,并且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影响,家长应及时带他们去医院就诊,在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的抑郁后,才能判断他们是否罹患了抑郁症 。”
 
乔颖表示,临床上判断抑郁症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必须符合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 。抑郁情绪属于亚健康状态,还没有达到疾病的标准,它有可能往健康方向发展,也有可能往疾病方向发展 。因此,如果家长关注到孩子有抑郁情绪了,应该分析原因,帮着孩子从临界状态、亚健康状态走向健康状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