秤的发展史有哪些


秤的发展史有哪些

文章插图
秤是我国古代对一种计量器具的称呼 。“秤”一词是根据我国传统计量器具的分类和名称而来 。最早以木制秤称重之称;其后又增加了金属秤、陶秤等名称 。秤经过数千年不断地演变、改进和完善,在发展中不断进步 。目前现代秤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古代青铜秤,又称石牌秤、五色秤等 。
1.古代青铜秤的基本特点
石牌秤的重量、长度、形状、尺寸,基本都与现代秤相似 。但铜质较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秤体重量 。青铜秤最大和最小尺寸差异不大 。虽然两者相差几毫米或几厘米,但从重量上看是相同的 。因为一公斤以克计算,一斤为30克;但一公斤为50克或100克时,用铜则相差几倍至几十倍 。
2.青铜秤的发展演变
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4300年),我们就已经知道利用青铜做成秤砣来称重了 。一般都以贝壳、骨针、玉带等物做成秤砣,并用铅丝固定着 。到了商周时期(距今约4300年),人们在制秤器具上已加入了铜质秤砣,称量物品的精度大大提高 。而且铜质秤在秤砣外还增加了一层铅丝(“金”)加固 。后来便在秤砣外面再加一层铅丝(即铁丝)以增加秤砣的稳定性和耐用性,而且其作用类似于现在大家熟知的砝码的作用一样 。到了汉代,秤砣开始加铅以增加秤砣的耐用性和持久性,而且在秤砣上多加上重量砝码(“石”)和文字(或钱币)以表示重量 。我国现存最早的青铜秤始于东汉时期(约公元140年至公元175年初期),最大秤重为2.25千克,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青铜秤为距今约1400年前西汉时期(约公元150年至公元1800年左右早期)制作的石牌秤(“石”为最早制秤石材质之一)和东晋时期(东晋晚期至南朝梁、陈时)制作的石牌秤(又称五色秤本为“铜”字形秤本,是一种由铜和其他金属合金做成的简易称重工具) 。
3.古铜秤的发展特点
【秤的发展史有哪些】青铜秤秤身为一整块铸铜制成,底部有一圆孔供放重量之用 。铜制秤盘和秤砣可随使用场景自行变换 。比如,秤盘上多用葫芦、莲花等图案的秤砣 。但不论怎样变化秤盘样式和大小,都只有一个固定部位 。秤砣则常以葫芦或莲花作为固定标志,或者用铜铃、铜勺作为标准标志 。因此,铜制秤使用时,秤盘和秤砣随秤秤称重的大小自动变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