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古诗全文?

《赠别》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 , 全诗原文如下:
娉娉袅袅十三余 ,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 卷上珠帘总不如 。
多情却似总无情 ,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 替人垂泪到天明 。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 , 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 , 离扬州奔赴长安 , 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
赏析:
第一首诗着重写其美丽 , 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 , 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 , 写她娇小秀美 。
三、四两句 , 以星拱月 , 写扬州佳丽极多 , 唯她独俏 。手法上强此弱彼 , 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 。语言精萃麻利 , 挥洒自如 , 情感真挚明朗 , 荡然肺腑 。
第二首诗着重写惜别 , 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 , 似乎冷淡无情 。
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 , 而是郁悒感伤 , 实乃多情 , 回应首句 。最后两句移情于烛 , 赋予其人的丰富感情 , 含思深婉 , 缠绵悱恻 。
题为“赠别” , 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 , 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 , 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 , 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 , 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 , 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 , 把蜡烛拟人化了 。
在诗人的眼里 , 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 , 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 , “替人”二字 , 使意思更深一层 。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 , 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 , 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 , 风流蕴藉 , 意境深远 , 余韵不尽 。
就诗而论 , 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 。杜牧为人刚直有节 , 敢论列大事 , 却也不拘小节 , 好歌舞 , 风情颇张 , 此诗亦可见此意 。
人物故事: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 , 风流得声名远播 , 在繁华的扬州 , 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 , 宿醉不归 。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 , 暗中派人保护 。
有一日 , 杜牧调任回京 , 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 , 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平安帖 , 杜牧见此 , 又愧又羞 。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 , 赢得青楼薄幸名” , 字词之间 , 满是艳情 。
杜牧的风流轶事 , 与他的才华一样 , 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 , 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 , 充满着幽默与调侃 , 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