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西阁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阁夜杜甫翻译及赏析

在普天下都醉生梦死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杜甫 , 轻裘肥马 , 夜坊笙歌 , 斗鸡走狗盛行的时候无人在意这个年轻人 , 他也俱怀逸兴壮思飞 , 与李白、高适纵马游猎河北 , 与李白出没深山求仙访道 。逡巡在吴越水街荫碧的巷子 , 想着阖闾、夫差、勾践、范蠡、孙武、子胥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万事似乎是一个好的开始 。
杜家的门楣虽然衰落了 , 却有煊赫的历史 。三国时 , 杜预是西晋司马氏朝廷的柱石 , 是灭吴的总指挥 , 立下卓著功勋 。从此杜家一代代致力于恢复祖先的荣耀 。爷爷杜审言 , 早有才明 , 也是天下皆知的人物 。家境虽然贫寒 , 杜家的人志向从来没有改变 。这些成了杜甫一生的追求 , 也成了他永远甩不掉的包袱 。他也想“致君尧舜上” , 然后在功成身退 , 耽思经籍 , 淡泊名利 。然而 , 命运似乎给他了另外一条道路 , 崎岖却让他更加伟大 。
大唐盛事下隐匿着许多暗潮 , 文恬武嬉 , 上下相欺 , 政治本就不开明 。那时也是众星云集的时代 , 初唐四杰的铺垫之后 , 陈子昂唱出了:“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于是 , 李白、高适、王维、孟浩然……无数诗人登场 。与他们相比 , 杜甫实在看来平庸 。
一直很异于为什么那么多大师都如此推崇杜甫 。(上学的时候不喜欢杜甫“苦吟”的姿态 , 觉得太做作 。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事迹 , 也不自觉开始佩服起来 。)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的课上大赞杜甫 , 冯至先生有《杜甫传》读来感人至深 , 叶嘉莹先生长久致力于品评杜诗 , 思来想去 , 漂泊之人才明了杜诗的深意吧 。开始时玩味去做一些事情 , 当你真正收敛心神专心致志时才了解杜甫的“不易” , 杜诗的“特别” 。
作诗不能太“作” 。相比于李白的“我本楚狂人 , 凤歌笑孔丘” ,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杜甫则实诚了许多 。学历史的人找他的诗去了解那段历史如何变迁 , 甚至从他入川的景物诗中找到线路的遗迹 , 他的诗歌成了那个时代的“日记” , 不只是感慨或姿态 。
前段时间非常认真地读了《杜甫传》 , 书上说 , 其实在中年时杜甫已经比较出名 , 然而当时国家动乱 , 刀兵四起 , 饥饿、战争、死亡遍布华夏 , 谁还会对艺术有什么“心思”呢?杜甫算是生不逢时 。从轻狂到挫折 , 再到兵荒马乱的岁月 , 再到饥寒交迫的晚年 , 杜甫的一生都是灾难不断 。但他的诗却在不断淬炼之中 , 终成真金 。《阁夜》诗是他一生理想的表露——
岁暮阴阳催短景 ,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 夷歌几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 人事音书漫寂寥
四句诗歌刻画出四个场景 , 看似不相关的四个场景又在意识上相互联系 , 构成一部立体感十足的“电影”:寒冷的天气中一年又到了尽头 , 杜甫仿佛看到自己生命流逝的样子 , 年华老去却一事无成;五更他听到鼓角之声 , 惊觉而醒 , 国家在战火中破碎 , 无数百姓或流离失所 , 或埋身战火中 , 他起来走出门外 , 看到三峡星河的影子映在平静的江面上 , 随着江水摇曳;忽然四面荒野里传出千家万家人的哭泣声 , 战火的硝烟把它们淹没;想到这写悲伤的事情 , 他就想到了诸葛亮 , 国破山河在 , 却不见孔明这样的人跃马收拾旧河山 , 扫除蛮夷 , 还清平世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