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赏析及诗意 李白最经典的七言律诗】李白或许是从天借的一声狂放之气,一袭青衫飘逸游于世间,自然不畏权贵 。然而,世间之人太得天独厚之时,上天也会嫉妒 。在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因遭奸人迫害而失信于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城 。可是,离开京城也未能阻止他踏遍千山万水的脚步 。他游历之处必留下他的酒香,他的诗篇 。
有一天,他来到了江南,来到了金陵凤凰台,看到此地的一草一木,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将胸中块垒化成千古流传之诗 。然而,后人却说是李白不服崔颢的《黄鹤楼》,一直想要做一首同类题材的诗与之相比,于是才写下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
其实,这首诗和崔颢的《黄鹤楼》无论在格律,用韵还是气势上都难分仲伯 。实际上,此诗以其用典和写景抒情的完美结合,旷达高远与略带伤感的应用,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凤凰咏叹调 。从这个角度而言,李白的这首七律更为经典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千百年来,这两首诗歌的优劣高低成为很多诗论家探讨的主题 。有的人认为崔颢的《黄鹤楼》无人能比,而有的人则认为李白这首诗语言更加自然,清新洒脱,当为唐诗七律的代表作之一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试题中的“金陵凤凰台”是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因曾经有三只凤凰降临于凤凰台上,凤凰台便因此而得名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现今,凤凰台依然在原地,却再也见不到六朝的繁华 。当初车水马龙之景终究一去不复返,凤去台空,唯有长江之水日夜奔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默默站立思索古今,人生来世一遭,留下些什么,又能带走什么呢?眼前只有一片废墟,曾经繁华一时的吴国宫廷已经变成断璧残垣,晋代的风流名士也都早已成为一座座坟冢 。“历史”二字原来如此悲切 。
过去的终已过去,留下来的终究要继续,李白是一个洒脱狂放之人,所以他不会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 。于是,他从历史的伤怀中回到现实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高耸入云的山三山,好似坐落于青天之外,远处的秦淮河被白鹭洲一分为二 。
云雾缭绕,三山半隐半现 。水中之洲一分为二,多么气势非凡,充满了力量 。这两句诗犹如一幅山水相交的图画,意境悠远,气势磅礴,是全诗最令后人称道的名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凤凰台周围的景色特点,开阔,大气 。
李白纵然带有强烈的浪漫之气,但他终究是关心现实之人 。他欲要登得更高,看得更远,远望长安才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身处异地,离国都太远,层层浮云遮住了视线 。当句中的“浮云”,即为诗人眼前所见,也指笼罩在诗人心头的愁闷,还指那些迷惑君王的奸佞小臣 。
汉陆贾在《新语 慎微篇》云“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世态炎凉,小人当道,李白游为铺满或忧心重重,对浮云蔽日的焦虑,对国都长安的担忧,也是对国家前途的考虑 。李白一生仗剑天涯,寄情山水,浪漫豪放,仿佛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 。但这首凤凰台上的感慨似乎印证了李白志在报国的豪情 。
很多人说,李白这首诗有很多崔颢《黄鹤楼》的影子,便以此认为李白是在嫉妒崔颢 。其实,这首诗完全可以比肩《黄鹤楼》 。不管谁高谁低,我想“文人相轻”在李白的身上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以李白的天赋才华,他需要嫉妒别人吗?
- 河南农业大学教务平台登录 河南农业大学教务系统登录入口
-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翻译赏析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全诗
- 米切尔说还要回到休斯敦,在哈登发挥这么差的情况下爵士都没赢,你觉得还有希望吗?
- 秋晚登城北门阅读答案 秋晚登城北门翻译及赏析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全诗赏析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杜甫翻译
- 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意 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 火箭和勇士G3关键时刻哈登造成库里第5犯,张卫平说这是哈登故意找犯规,你怎么看?
- 登高望远的励志诗句 形容登高望远的诗句
- dnf体验服登陆器
-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注释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