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声乐主要应当避免哪些误区?

1、认为条件好就够了 。并不是有一条好嗓子,就能把歌唱好,天赋固然重要,但发音发声的技巧同样重要 。2、认为可以无师自通 。唱歌虽然是以人的浅思维和记忆能力为主,但并不是说自己关起门来唱就能出成果,要在这条路上走远,向老师求教也很重要,只凭刻苦是不够的 。3、认为唱歌和文化和其他艺术没大的关系 。唱歌也是一种二度创作,是对词曲的理解把握并通过演唱而诠释 。一名好的歌唱家,一定是靠脑子去唱,没有半斤八两,不会有成就 。文化知识、戏曲知识、音乐知道、外国音乐声乐知识等等,都应该学习,没文化的艺术家,不能称为艺术家 。4、认为声乐这条路好走 。歌誰都能唱,只要有嗓子,就能哼几句 。但作为艺术来要求,从专业的角度去衡量,就很少有人过关了 。音乐学院也好,文艺院团也好,招人的门槛非常之高,百里挑一已经不能形容其难度了 。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声乐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难题,也会面临绪多困难和困惑,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和加以解决 。了解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对于声乐训练者至关重要,可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30年的声乐研究、歌唱实践和教学经验来看,声乐学习过程中大致会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
误区一:咬得越全越好 。
实际上,很多声乐训练者,尤其是美声和民歌歌手,受中国戏曲行腔的影响,过份追求字正腔圆,人为造成声带帮腔,这样长时间会造成声音嘶哑和声带损伤 。有的戏曲,比如京剧,受其节奏影响,行腔要求演唱者将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咬清,以便于归韵 。但并非所有的歌唱都需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进行 。对于民族歌手来说,正确的做法是咬准字头,字腹字尾随气息带出,让乐句旋律真正变成流动的行云 。关于这一点,一些新生代歌唱家如谭晶、张英席、石倚杰等演唱时都有体现 。
误区二:唱得越响越好 。
【学习声乐主要应当避免哪些误区?】实际上,很多声乐训练者经过系统的严格的声乐训练之后,基本功扎实,共鸣腔体共同作用的效果显现,歌唱时喜欢把声音撑得很响很亮,殊不知这样唱的后果是影响用嗓卫生,年轻时不觉得有什么,等到本钱花光了也就唱不动了 。因为受这点的影响,有的声乐训练者造成越是想唱响越是唱不响,越唱不响嗓子越累 。我们说不管是歌唱演员还是其他声乐训练者,歌唱时都不能撑得太满,而应留有余地,注意用嗓卫生,以延长歌唱寿命 。
误区三:练声越久越好 。
实际上,练声越久,嗓子越容易受累疲劳 。长期性高强度练声,轻者会让喉肌充血,重者嘶哑,再重者失声,更加严重的是有可能催生声带息肉 。正确的做法是每天将练声分为三个时间段,上午一个小时,下午一个小时,晚上7到8点一个小时 。对于刚刚进入声乐训练的朋友来说,三个时间段每次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但应长期坚持,不可间断 。为什么要分成这三个时间段?这是因为我们往后的登台时间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在上午,有可能在下午,也有可能是在晚上,所以我们应当适应这种时间变化,重要的是让嗓子全天候适应演出要求 。
误区四:拜师越多越好 。
实际上,拜师太多会造成理论互掐,反而会把你带进云里雾里 。选择好的声乐导师是声乐训练成功与否的第一步 。因为声乐教学主要靠言传身教,所以我们首先就要选择歌唱基本功扎实,音乐理论素养教高,声乐教学经验丰富,把握作品的能力较强,指导责任心强,生活积极向上的声乐导师 。后期我们可以结合个人实际,再选择一至两位声乐导师,以便于帮助解决个人声音或表演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至于个人风格形成后,再去与他人交流学习,那就另当别论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