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早期有8个信号 尿毒症网络语


作者:苏 琳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 , 蕴含着思想的精华 , 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 。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 , 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 。他用残缺的身体 , 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 , 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
1951年 , 史铁生出生于北京 , 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 后来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 , 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 , 他又不幸患了肾病 , 并发展到尿毒症 , 靠着每周3次的透析维持生命 。这样的经历 ,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厄运和灾难 。但史铁生选择了勇敢面对 。正如作家韩少功所说:“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 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 , 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 , 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 , 在微粒中进入广远 , 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
史铁生的写作 , 与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 这对他而言 , 是一种不期而至的厄运 。1979年 , 史铁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 著有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 。其中 , 散文《我与地坛》以“我”的视角 , 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 , 以及所遇到的人和事 , 述说了“我”的所思所想 , 抒发了独特的生命体验 。史铁生以苦难的生命历程告诉我们:要灿烂地笑对人生 。《我与地坛》的“生命”主题 , 是作品特有的意蕴和魅力所在 。
【尿毒症早期有8个信号 尿毒症网络语】高尔基认为 ,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由生活暗示的”“用形象来体现”的“思想” 。归根到底 , 它来自于作家对审美体验所进行的提炼 , 以作品的特定形象整体展现 , 是对人的外部社会存在、内部社会意识进行理性把握的结晶或浓缩 。散文《我与地坛》中 , 史铁生在古园遇到的人和事 , 无不体现着“生命”主题 。这里的“生命”主题 , 是作品的灵魂 , 即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
审美体验 , 则是“以体去验” , 是指主体在感受、观察、思考生活的过程中 , 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散文《我与地坛》 , 其实就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 。作品的“生命”主题 , 与审美体验理论相呼应 , 具体表现在对生命的体验与认知上 , 即:通过对他者生命的观察 , 丰富自身残缺的部分 , 最终建立完整的生命认知 。
在审美体验的结构中 , 有机地包含着三个基本层次:一是过去的历次经验 , 我们称为“历构层”;二是现在的临景感受 , 我们称为“临构层”;三是预构的未来感受 , 我们称为“预构层” 。具体到散文《我与地坛》中 , 这三层就是史铁生过去和现时的矛盾、对现时意象的把握 , 以及对未来人生的参悟 。
如今的年轻人 , 在面对艰难困苦时 , 容易表现出迷惘情绪 。这个时候 , 读读史铁生 , 或可收获别样的启迪 。也许生命被给予了苦难 , 但正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所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 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是的 , 我们不应只着眼于眼前的苦难 , 而是要学会接纳个体人生的不完美 , 承认人性中的不完美 , 要学会尊重命运、努力生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