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注释
①选自《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
②〔岱宗〕指泰山 。
③〔齐鲁青未了(liǎo)〕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 。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
④〔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
⑤〔阴阳割昏晓〕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
⑥〔荡胸生曾云〕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曾,同“层” 。
⑦〔决眦(zì)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眦,眼眶 。
⑧〔会当〕终当,终要 。
⑨〔凌绝顶〕登上泰山的顶峰 。凌,登上 。
译文
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
赏析
《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 。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登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
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大 。这首诗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衬出泰山之“高大” 。
诗的题目是《望岳》,“望”贯穿全篇 。一二两句仰望泰山整体,中间四句仰望泰山周围,后二句把“望岳”转向“岳望”,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 。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
中间四句写仰望泰山所见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特别钟爱泰山,一切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中在这里 。“阴阳割昏晓”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山南是晴朗的,山北仍是黑沉沉的 。“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
下面两句由静景转为动景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诗人望之,感到自己的胸中云气回荡,无比开阔,诗人还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归鸟回旋,飞还山林 。鸟的翱翔,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 。写望时的这种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
【望岳全文赏析及诗意解读 望岳拼音版古诗及译文】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会当”“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 。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
- 桓彝传注释赏析 桓彝字茂伦翻译
- 吉祥寺赏牡丹译文 吉祥寺赏牡丹翻译赏析
- 使至塞上全诗赏析 使至塞上拼音版古诗
- 陆游的书愤诗全文翻译 书愤陆游翻译和注释
- 二十四诗品全文解析 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
- 君子于役诗经赏析及注释 君子于役拼音版及原文
- 宿府原文赏析及解释 宿府杜甫古诗文鉴赏
- 卜算子咏梅赏析及诗意解读 卜算子咏梅诗意和注释
- 题许道宁画阅读答案赏析 题许道宁画原文及翻译
- 山居秋暝古文内容及释义 山居秋暝王维赏析与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