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全文赏析及解释 望洞庭诗意是什么意思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这首诗有一个字有不同版本 。“遥望洞庭山水翠” , 有的版本写作“遥望洞庭山水色” , 两个字都可以 , 没有一个确定的版本 , 并不影响我们读这首诗 。
诗题叫《望洞庭》 , 你得推测刘禹锡站在哪望?他一定是在湖面以外 , 在湖岸上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地方 , 远眺洞庭湖 。他望见了什么呢?“湖光秋月两相和” 。上有秋月 , 下有湖光 , 月色清白 , 湖光澄澈 , 二者和谐一体 。“和” , 既是整首诗写景的起点 , 也是诗人情感的基调 。刘禹锡是在什么时候“望洞庭”呢?是经历过多年的贬谪生活之后 。“贬谪”就是贬官、降级 , 而且被贬的人通常要去比较边远的地区 。
刘禹锡与白居易是一起被贬谪的 , 他们这时终于要往内地回归了 。碰见之后 , 刘禹锡写诗感慨 , “巴山蜀水凄凉地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感慨朝廷抛弃我都二十三年了 , 把我扔在巴山蜀水那几个西南的城市里不让我回来 。西南一带都是山区 , 在唐朝时属于穷乡僻壤 , 的确是“凄凉地” 。经历这么一番贬谪之后 , 现在他要去哪呢?去和州当刺史 , 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 。这时候刘禹锡心情是好转的 , 因为终于开始往内地迁移了 , 是很愉悦的 。因此 , 《望洞庭》上来就写“湖光秋月两相和” , 表示心情和悦 , 月光宁静 。在月光照耀下 , 我来“望洞庭” 。
第二句 , “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站在高地俯视深邃的湖水 , 湖上没有风 , 好比是一面没有磨的镜子 。这个比喻很有意思 , 也很妥帖 。我们想 , 一般什么时候会觉得湖面像面镜子?是不是都是白天?范仲淹《岳阳楼记》写洞庭湖 , 说“上下天光 , 一碧万顷” 。白天的时候 , 视野能看得很远 , 湖面会反光 , 像一面大镜子 。但是月光不会反光那么严重 , 光线会很模糊 。古人的铜镜 , 得磨光、磨平之后才能把人影照清晰 , 要是不磨镜子 , 就像哈哈镜似的 , 就恍惚、迷离了 。这首诗写“镜未磨” , 非常准确地形容出无风的湖面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 , 那种恍惚迷离的美 。这是作者想出的第一个比喻 。
“潭面无风”的景色 , 应该是比较近的地方 。接下来诗人“抬望眼” , 向着更远处遥望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看洞庭山水的翠色 。翠色像什么呢?“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作者想出的第二个比喻 , 写的是整体观感:在白月光的照耀下 , 洞庭湖就像白色的银盘 , 银盘里放着青螺 , 就是君山 。君山是洞庭湖中的小岛 , 又叫洞庭山 。诗人将君山比作“青螺” , 那么什么是“青螺”?学者有不同解释 。
有人说这是画眉用的颜料青黛 , 但颜料放到白银盘里 , 是什么意思?讲不通 。
第二种解释 , 说青螺是发髻 , 倒是有理由的 。另外一位唐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里 , 也是先写湖面再写君山 , 然后说“疑是水仙梳洗处 , 一螺青黛镜中心” 。意思是 , 洞庭湖仿佛是女神的镜子 , 女神对着湖面梳洗打扮 , 她的倩影倒映在湖水中 , 而君山就如同她的发髻 。古人拿“螺髻”去比喻山 , 还有很多例子 。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写“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 , 说我远远看那些小山 , 它们好像都怀着愁、抱着恨;然后看山的形状 , 像是插着玉簪的螺髻一样 。总之 , 古人经常用发髻比喻山 , 这倒是一个能讲通的比喻 。但问题还是出现了 , 发髻怎么会放到银盘里去呢?二者还是不匹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