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上全文翻译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二 )


⑧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创作这诗歌的人大概明白事理吧 。为,说,创作 。其,大概,难道 。知道,通晓道理,明白事理 。
⑨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能够治理他的国家谁敢轻慢他 。其,不确指代词,某,他的,自己的 。
⑩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当下国家安定无事,在这个时候沉溺于吃喝玩乐,这是自己找灾祸啊 。“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是判断句 。般乐,终日沉溺于玩乐之中 。般,音pán,同“盘”,盘桓,流连 。怠敖,懈怠于政务用心于游乐 。敖,同“遨”,游玩 。求,寻求 。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灾难幸福没有哪个不是自己找来的 。无不,没有不,没有哪个不是 。之,代词,复指祸福 。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常念叨着顺从上天的意愿,靠自己的行动寻求更多的幸福 。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永言,常说 。配命,配合天命 。自求,自我寻求,即靠自己的言行来达到 。
?《太甲》:太甲,本是商朝第四位君主的称呼 。太甲,子姓,名至 。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 。这里指的是《尚书》中记录太甲的内容 。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上天降下的灾难还可以设法逃避,自己酿成的灾祸必然自食恶果 。《太甲》中是这样记载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huàn,逃避) 。”与此小有差别 。作孽,制造灾难 。违,设法避免 。
3.4[解读与点评]
孟子的这段话提出了“贵德而尊士”“明其政刑”的主张 。孟子这段话可以分出如下层次:
“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 。”这几句是引子 。由“不仁则辱”的问题,提出“贵德而尊士”的主张 。“如恶之”的“之”是什么?是恶名 。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这几句说“贵德而尊士”后出现的局面 。“贤者在位”是说决策指挥的领导者贤,“能者在职”是说执行决策的人有能力,“国家闲暇”是说因贤者能者带来的局面,也是附在“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后的另一个条件 。反过来“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又是下文的前提条件 。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后的冒号起提示作用,领起下文 。而“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这三句为并列关系,三句三要点,同为冒号后句子的条件 。
“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主张 。“及是时”紧承“国家闲暇”,但又撇不下“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这两个条件 。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是引《诗》引孔子的话谈“及是时明其政刑”的必要 。孔子首先是针对这诗说“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意在肯定“及是时明其政刑”的必要 。
《诗经·豳风·鸱号》有“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这样几句诗,以往解释多沿用孔颖达、朱熹等人的解释,将“彻彼桑土”释作挖桑根用于“绸缪牖户”,似乎只有桑树根是最佳的修缮加固房屋门窗的材料,纯属无稽之谈 。其实《诗经》此两句是说“雨前”的两个活动,一方面“彻彼桑土”,垦治好农田,比如挖好排水沟;一方面捆绑加固好门窗等,比如捆缚好房草,这些都是当时人们防风雨的手段 。既要顾及住房,也要顾及农桑 。这个解释用的都是字的本义 。在解释这几句时,我发现一个有趣且鄙陋的现象,无效的繁琐考证古已有之 。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这几句话是针对“现实”相反现象的批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