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清平乐》同是宋朝背景,为什么对皇帝的称呼不同?( 二 )


《大宋宫词》《清平乐》同是宋朝背景,为什么对皇帝的称呼不同?

文章插图
“官家”的称呼本就在民间有一定的基础,借着赵匡胤的“推广”,臣子们也慢慢接受这个称呼,可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喜欢,宋太宗就比较嫌弃,认为如此通俗的称呼贬低了皇帝的威严,他曾问大臣:“官家之称其义安在?”大臣们也像后来的李仲容一样,用三皇五帝的功德来回答,只不过没有李仲容那样“引经据典”“理所当然”,宋太宗也不了了之 。后来有了文章开篇宋真宗问李仲容的事情,既然李仲容都说了,称“官家”就是因为功德比肩三皇五帝,使得“官家”一词瞬间高大上,只得成为皇帝的专有称呼,其他人不再敢用了 。
其实,自夏商周,一直到明清,每个时期对皇帝或者君主的称呼都有各自的特点 。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隆基被称为“圣人”,让我们眼前一亮,大呼编剧是个“文化人”,并由此认为唐朝的皇帝都被称为“圣人” 。其实不然,根据《唐六典》的记载:
“凡君臣上下皆有通称 。凡夷夏之通称天子曰"皇帝",臣下内外兼称曰"至尊",天子自称曰"朕",臣下敷奏于天子曰"陛下",服御曰"乘舆",行幸曰"车贺" 。”
记载得很清楚,外邦朝见称“皇帝”,臣子、内宫称“至尊”,是《长安十二时辰》错了?当然不是,在历史上李隆基确实是被称为“圣人”,那是因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天下百姓发自内心称呼其为“圣人”,李隆基对这个称呼非常满意,所以经过朝廷的引导,“圣人”便成了李隆基的代称 。
《大宋宫词》《清平乐》同是宋朝背景,为什么对皇帝的称呼不同?

文章插图
在远古的夏商时期,君主都被称为“后”,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后羿,并不是姓后名弈 。著名的《尚书·汤誓》中:“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这是商汤讨伐夏桀的檄文,后指的就是桀 。
两周时期,周王自称天子,臣下称之为大王,其他诸侯国也都类似,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命李斯重新挑选个称呼来显示自己的功绩,李斯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为尊贵,因此建议嬴政自称泰皇,嬴政不满意,觉得自己功比三皇五帝,故称为皇帝,李斯拍手叫好,皇帝一词由此而来 。
《大宋宫词》《清平乐》同是宋朝背景,为什么对皇帝的称呼不同?

文章插图
两汉时期,陛下一词逐渐成为臣下对皇帝的敬称,但是还有一种很少人知道的称呼——县官 。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据说远古时期曾经把君主居住的地方叫做“县”,皇帝称为“县官”多少有点自嘲的意思 。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主公”满天飞,这就是这段时间内对君主的主要称呼了 。
隋唐时期多称陛下,也有“圣人”“至尊”等称呼,还有一种叫“大家” 。
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新唐书.李辅国传》
至于我们经常听到的“万岁爷”是到明朝才成为皇帝的代称,大太监魏忠贤自称九千岁,只比皇帝少一千岁,明朝太后、皇后也被尊称为万岁,公主等称为千岁 。
明崇祯十五年十月,万历中宫皇后万岁、荣昌嫡长公主千岁同赐造 。——大辛庄关帝庙铜钟
到了清朝,“万岁爷”的称呼延续了下来,而且愈演愈烈,大臣、民间、后宫都称皇帝为万岁爷,除此之外还多了“皇上”的称呼 。

《大宋宫词》《清平乐》同是宋朝背景,为什么对皇帝的称呼不同?

文章插图
在明代文学家张岱的著作《夜航船》中,正好记录了关于“官家”和“陛下”这两个词的解释和来历,先来看看关于“官家”的说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