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简要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山水田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孟浩然的诗多风格清丽,韵律和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 。与盛唐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王维合称为“王孟”,孟浩然与王维不仅在诗作的风格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两人还是忘年之交,情谊深厚 。
孟浩然诗作风格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早年隐逸的生活让他有机会观察自然景物中的韵味,形成了独特的诗风 。孟浩然一生经历比较简单,摇摆于隐逸和求仕的矛盾之中 。他的诗歌创作题材也相对单一,在描写如画的山水田园风景时,多遵从自我内心的感受 。孟浩然十分喜爱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作,这可能是他以五言诗见长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
孟浩然的代表作
孟浩然流传至今的诗作大约260首,其中《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夏日南亭怀辛大》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岁暮归南山》等是他的代表作品 。
《宿建德江》写作背景
参加科举未能如愿
开元十六年(728)冬,孟浩然前往长安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 。次年正月参加考试,科考落第 。孟浩然此时年近四十,这次科举考试失败让他对未来充满彷徨与迷惘 。他并未立刻离开长安,虽然孟浩然是第一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当时他已经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 。在科举考试之后,孟浩然常与文坛名士来往 。在长安度过了一年左右的时光后,他返回家乡襄阳 。
再次前往吴越
孟浩然一生都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寻找自我,他在科举考试前曾经在江南漫游数年 。这一次回到故乡本想归隐,但又被求仕的想法左右,在家乡他的心并不安稳 。开元十八年(730),在烟花三月之中,孟浩然从襄阳到武昌启程前往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下送别了这位挚友,写下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孟浩然一路走走停停,其间还生病休整了很久,才再度启程,到达扬州时已经是这一年的岁末 。开元十九年(731)八月孟浩然在钱塘江畔欣赏过钱塘大潮后,溯江而上,向西游览 。
夜宿建德
孟浩然沿江而上,先后经过富阳和桐庐等地,他在桐庐还度过了一个孤单的除夕 。开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初,孟浩然离开桐庐,一路往建德而去 。
离开桐庐不久,两岸山势险峻,江水在峡谷中奔流 。孟浩然站在舟头望去,天蓝水清,青山叠翠,美不胜收 。孟浩然向船家询问,船家说这里是七里滩 。因为峡谷两边山势陡峭,不能拉纤,船要溯江而上,依靠船工摇橹之外,主要靠峡谷之中的风力来推动行船 。于是有谚语说:“有风如七里,无风如七十里” 。
孟浩然所乘行船在通过七里滩时,遇上正合适的风力,顺利出了峡口,再往前就进入建德江段 。天色渐晚,客船行至建德城外 。这里江面开阔平静,与桐庐江上的风光截然不同 。傍晚水面泛起雾汽,这一夜行船将停靠在江上小洲 。
舟泊烟渚
孟浩然独自坐在船头,看着四围旷野茫茫,江水汩汩流淌 。天色越来越暗,远处的山峦已经消失在夜色之中,明月当空,一缕新愁涌上诗人心头,独自来到山水秀丽的越地,此刻身边没有一个亲友,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和未来的茫然混成一片,在他的心中翻涌起来 。
平静如镜的江面上倒映着月亮清晰的影子,无所依傍的诗人,看着这轮月影倒觉得带着几分亲近 。月夜空灵的景色和涌动的情感促使孟浩然写下了《宿建德江》 。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 早寒有怀孟浩然阅读答案 早寒有怀孟浩然赏析
-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翻译赏析 秋登万山寄张五赏析全诗
- 秋宵月下有怀的诗句的意思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注音版 秋宵月下有怀翻译
- 夜宿山房待丁大不至赏析 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原文
- 孟浩然的十首代表诗 唐朝孟浩然的诗有哪些
-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赏析 清明即事孟浩然翻译
- 原文赏析及解释诗意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宿建德江古诗翻译 宿建德江拼音版古诗
-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及解释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意思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