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作《杏帘在望》,一渠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有什么不妥吗?

答:《红楼梦》中林黛玉做《杏帘在望》,“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没什么不妥 。而且这两句是全诗的神来之笔,读来让人感觉诗句是活的,流动的诗句 。起句写春韭绿,对句写稻花香,暗含了时间上的跨度,“一畦春韭绿”写实景,“十里稻花香”写幻觉,是虚景,接下来二句以幻入幻,顺水推舟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这也就是一句为元春以及当时皇帝歌功颂德的虚套话 。全诗如下: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
【《红楼梦》中,林黛玉作《杏帘在望》,一渠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有什么不妥吗?】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
今译:
黄色的酒旗招引客人前来酣饮,
远望过去但见隐约的山庄 。
种着菱荇的湖面鹅儿正在戏水,
桑树榆树间燕子穿梭,它们的枝叶正是燕巢的窝梁 。
一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
十里稻苗转眼变成了金黄的景色,散溢着花粉的清香 。
开明盛世再没有饥荒和冻馁,
又何用争分夺秒忙忙绿绿地去耕织呢?
完毕谢邀

《红楼梦》中,林黛玉作《杏帘在望》,一渠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有什么不妥吗?

文章插图
此乃触景生情,即兴而作,并无不妥!
这首诗没有不妥,反而特别妥当、俗的恰到好处 。就是题主笔误了,是"一畦春韭绿"非"一渠" 。这首诗是林黛玉替贾宝玉作的,元妃出的"命题作诗",宝玉答不出,就由学霸林妹妹代笔了 。这首诗不仅拔得头筹,还使元妃把"浣葛山庄"改成了"稻香村" 。
单从诗作本身来看,这就已是一首相当出色的写景诗了,把浣葛山庄的景致描写的生动形象 。全诗如下: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
《红楼梦》中,林黛玉作《杏帘在望》,一渠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有什么不妥吗?

文章插图

能让元妃看了之后说作的最好的诗,肯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我们来逐联分析一下:
首联:开门见山的点题,上下两句的头两个字联合起来就是"杏帘在望",两句结合来看既写出了杏帘招展,山庄依稀的景别,更体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家生气 。
颔联和颈联:这四句共同描写了悠然美好的田园风光,鹅儿在浮有菱荇的水面悠悠滑行,燕子在桑榆间玩闹 。田里一畦畦的韭菜迎着春风长势正好,在好春光里,那稻花的香气又更加清香醉人 。寥寥数笔,一派农家风光映入眼帘,真是极好的 。从诗作得笔法来看,颔联两句没有一个谓语动词和形容词,全由名词组成,可是并不影响大家在看时的动态画面感,这是需要极强的作诗水平的 。这种是"鸡声茅店月"的写法,诗人没有高超的文字驾驭水平是很难做得好的 。颈联的两句其实是想象出来的,在大观园里怎么可能有韭菜和水稻呢?虽然是浣葛山庄,其实和农家田园无半分关系 。而黛玉在作诗时,就能顺势而为,因着前两句的鹅行燕飞,理所当然的引出一派春韭稻香的盛景,由此可见黛玉作诗的灵活与机巧,果然是大观园当之无愧的灵气才女 。
尾联:为什么开头说这首诗"俗"呢?俗就俗在这最后两句,这是歌功颂德的两句 。因为说到底这是元妃的命题作诗,属于应制颂圣的诗歌,前面那些生气勃勃的田园风光,正是托了盛世家园的福才有的 。所以在诗的结尾,一定要对圣上进行一番感恩戴德,多亏了这盛世,才使得家家饱腹无忧,自然不用忙忙碌碌的耕织劳作了 。有了这两句的升华,这首诗自然能够博得元妃开怀,高兴之余直接用稻香村来命名了 。好笑的是,贾宝玉一开始就说叫"稻香村",结果换来了贾政的一顿臭骂,然而元妃改成"稻香村",贾政却是"称颂不已",也是很双标了,为宝哥哥一大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