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河中郡有一城楼,以高大雄伟著称,名曰鹳雀楼 。在那个遍地诗人的时代,有一座这样的城楼,自然免不了被大家争相歌颂,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平平无奇小破诗?一首小诗短短20字,说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太阳依山而落,黄河还在滔滔不停地奔向大海 。他想要望得更远,可是极尽全力也是不能,因此发出感慨:想要看到千里之外,就非得再上一层楼不可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看字面意思,平平无奇不过如此,他有什么好处,凭什么它就出名了,流传千古了?
凭什么成为千古名篇?这首诗真的很有意思,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直接写登楼所见,运用了“赋”的手法,平铺直叙,但是站在鹳雀楼上,不可能真的看到黄河入海,赋是可以夸张的,这一夸张呢,就有些脱离现实了,需要往回拽一点,我本来看不到那么远,但我想要看得更远,咋办呢,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这两句又用了“比”的手法,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还有成语“高瞻远瞩”,都是非常理性的逻辑思维,不可能直接写到诗里,而王之涣稍微改变了一下,用诗人特有的浪漫思维,讲出了这个非常理性富有逻辑思维的道理 。
不是吹啊,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作者写诗的功力之深厚,普通诗人就很难超越了 。
而且这句诗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日常生活中遇到任何类似的情况,都可以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比起干瘪瘪地说“站得高看得远”或者“高瞻远瞩”,引用这句诗,浪漫中富有理性,更加耐人思索 。
所以这首《登鹳雀楼》能成为名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能成为名句,它充满了浪漫主义,却又蕴含道理,还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写出这样的诗,想不出名都难啊!
作者到底是谁?这首诗的作者还有一些争议,唐天宝三载,芮挺章编《国秀集》最早收录了这首诗,题为《登楼》,作者是朱斌,明朝钟惺、谭元春合编的《唐诗归》也采用了同样的说法 。但更多的唐诗选集,还是把它归于了王之涣名下 。
《国秀集》是一部比较可信的诗集,而且其编选者和王之涣也是同一时期,他没有道理把王之涣的作品署名为朱斌,王之涣也不可能给自己起这么一个笔名,所以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尚有不小的争议 。
从唐至今的争议《登鹳雀楼》作者的争议,可以说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持续到现在,历朝历代的评论家都有自己的观点,举几个例子 。
宋朝人朱长文著《吴郡志》记载了唐人笔记《翰林盛事》的一段文字,说武则天曾经读到过这首诗,问是谁写的,宰相李峤说是御史朱佐日,这个朱佐日到底是不是朱斌呢,谁也说不清 。
清康熙年编纂的《全唐诗》就更有趣了,收录了《登鹳雀楼》署名王之涣,后注“一作朱斌诗”,但同时又收录了《登楼》署名朱斌,又注“一作王之涣诗”,你品,你细品,什么叫做严谨!
现代人编选的各种唐诗集,比较严谨的也都会注明这一点,比如我手上这部《唐诗鉴赏辞典》,虽然收录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没有收录朱斌的《登楼》,但也首先注了一笔:“此诗作者一作朱斌,题为《登楼》 。”
我的看法及求生欲话说回来,不论作者是谁,从诗题上来看,我觉得《登楼》更符合实际,作者当时可能真的是登上了一个临海的高楼,他真的可以看见“黄河入海流”,而鹳雀楼在河中郡,也就是现在的山西永济,离大海还有十万八千里呢 。
- 孔子见罗雀者阅读答案 孔子见罗雀者翻译原文
- 雀斑妆的美感在哪里?
- 3楼4楼买哪个 买房子可以买四楼吗 四楼的房子风水好不好
- 带阁楼的房子怎么样 带阁楼的房子风水好吗
- 怎么样淡化脸上的雀斑?美容院是如何去斑的?
- 我的脸上长了好多雀斑,从小就有,应该是遗传的,我妈妈也有,用什么方法去掉?
- 雀梅盆景的部分叶子一半干黄是怎么回事?
- 苏州钟楼头,古城区一等一的品质居住区,别不信 钟楼的房子风水怎么样
- 楼房30楼风水好不好 30楼的风水怎么样了
- 买房子不要选择这“3层”,别大意切记风水地段,影响家人健康 顶楼的房子是不是风水不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