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三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说这首《登高》为千古第一律诗,并非是电视剧庆余年第一个提出来的,而是公认的 。庆余年只是借用了这个说法 。
比如明朝的胡应麟再《诗薮》中说,“此诗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
清代杨伦在《杜诗镜铨》,说,“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
李东阳称之为“律诗绝唱” 。
这首诗之所以受到很多人赞誉,被看做唐诗第一,七律第一,古今第一,是因为这首诗格调奇高,骨力雄浑,格律精严,对仗工整,情真意切,意境深远,诗法老到,通篇对偶,在诗艺上炉火纯青,堪称杜甫的代表作 。
有人说这首诗“一篇之内,句句皆律,一句之内,字字皆律 。”
从对仗角度而言,这首诗开创四联皆对的风格 。起句为仄起入韵,这种形式唐诗中一般首联不求对仗,但此诗却有对仗天成之感 。不仅两句相对,而且句内相对 。风对天,急对高,渚对沙,清对白 。其中有视觉,有听觉,有紧迫感,有疏旷感,写真实之景,含无限之意 。用字精当,无一虚设 。妙不可言 。开篇如此,注定这首诗的不凡 。
颔联二句,在由小及大,在视觉上一转,气象开阔 。萧萧,滚滚,“叠字益见悲壮”(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无边落木”有万钧之气(施补华),“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之”(周珽) 。
这两句虽然看起来是在写景,但是却让人思绪万千,“唤起精神,见得连绵”(杨万里)
颈联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写出了个体生命在大千世界,宇宙光阴中的境遇与体验,于宏阔中见孤独,似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世间万象 。像是历尽沧桑,看透一切 。能够引发广大的共鸣 。电视剧《庆余年》也是反复突出这一联 。
颔联写景,颈联抒情,这是律诗的通常做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只写景,显得单薄,只抒情,显得空洞,情景合一,圆融一体,方成境界 。
杜甫的这首诗便是典范之作,在两联的相互作用下,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江水和落叶一样,驱赶不尽 。从某种意义上,诗人的这种情绪也是时代的情绪,是当时大唐的情绪 。
尾联作结,这一联虽然写的比较平稳,但是却极力书写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从前六句的“飞扬震动”,道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
总而言之,杜甫这首诗以横扫千军的气势,沉实老练的章法,飞扬灵动的布局,鬼斧神工的精致,真情实感的倾洒,无愧为律诗绝唱,千古第一 。
【为什么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律诗,无论五言,七言,按格律要求,中间两联都要对仗 。对仗有多种,同类对,异类对,联珠对巧对等 。而杜甫这首“登高”用的是工对,“无边落木萧萧下,对,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对,百年抱病独登台 。”数目字对数目字,(万里,百年 。)形容词对形容词,(萧萧下,滾滾来)动词对动词(作客对登台) 。一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已对仗 。写所见所闻之景,颔联续写景,一片凄凉之景转入颈联抒情,从空间到时间感概人生 。尾联归结到人老景困,的凄凉之境 。全诗八句情景交融,配合紧密,平仄而极富音乐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