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解释和意思 山居秋暝古诗翻译简单( 二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 , 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 , 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 , 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 , 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 , 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 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 , 谓其“息阴无恶木 , 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 , 他曾说:“宁息野树林 , 宁饮涧水流 , 不用坐梁肉 , 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 , 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两句写景如画 , 随意洒脱 , 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 , 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 , 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 , 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 , 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 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 , 在这翠竹青莲之中 , 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 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 , 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 , 而用笔不露痕迹 , 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 , 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 , 渔舟被莲叶遮蔽 , 起初未见 , 等到听到竹林喧声 , 看到莲叶纷披 , 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 , 更富有诗意 。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 , 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 , 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 , 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 , 二者又互为补充 ,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 , 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 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 , 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 , 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本来 , 《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 , 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 , 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 , 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 , 洁净纯朴 。虽然春光已逝 , 但秋景更佳 , 愿意留下来 。其喜归自然 , 寄情山水 , 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 , 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 。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
苏轼称赞王维的作品说:“味摩诘之诗 ,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 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山居秋暝》就是一首“诗中有画”的佳作 。首先 , 诗中的面有构图之美:画面上有山有水 , 上部是晴空、朗月和隐约的山峰 , 中部是苍劲的松林和林间的清泉、山石 , 下部是山脚的竹林和林边的荷塘 。天上的明月照着松林、清泉和山石 , 清泉流下山 , 流进荷塘 , 河边洗衣归来的女子 , 穿过竹林 , 走回山村 。明月、流水和人物把三部分联成一体 , 诗篇对之依次写来 , 从容自然 , 又层次分明 , 构成一幅纵轴山水画 。其二 , 诗中有色彩之美 , 诗人善于用色彩渲染意境 , 他喜欢用青、绿、白诸色创造恬静的意境 , 给人淡雅 , 清新的美感 。此诗中的月、松、竹、荷、山石的主色是绿和白 , 整幅画的青绿色的基调配得十分和谐、素雅 , 符合诗人隐居习静的心境 。另外 , 诗人对于动静描写的运用也很成功 , 自然界和人的活动既有动态 , 也有静景 , 诗人以动写静 , 把整个诗的境界反衬得更为幽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