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不选李恪做太子?( 三 )


《新唐书·郁林王恪传》记载 , “恪善骑射 , 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 。
李世民去世后 , 李治继位 。
长孙无忌借高阳公主、房遗爱谋反案 , 把李恪牵连进去 , 绞杀李恪 。
李恪临刑前大骂长孙无忌“社稷有灵 , 无忌且族灭!”
一语成谶!
几年后 , 长孙无忌被武媚娘斗倒 , 全族被灭 。
李恪被平反 , 追封为郁林王 。
这样的结局 , 当初一心扶立李治觉得李治好控制的长孙无忌万万没有预料到吧 。
老话说得好 , 谋事在人 , 成事在天 。天意从来高难问!

因为李世民是长孙无忌的傀儡 , 李世民立谁为太子必须长孙无忌说了算 。
以上是开玩笑的 , 下面正经说 。
除了年纪大 , 参加工作早以外 , 李恪有什么优势?如果你是大臣你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李治而去支持他?
李恪本身并没有很出众 , 就连当时也没有太多人惋惜他 。李恪的形象光辉起来应该还是因为《大唐情史》《贞观长歌》这些电视剧 。
但事实上 , 历史上的李恪并没有什么出色的政绩 , 和庶弟们相比 , 比李祐、李愔、李恽固然有余 , 但比李贞、李慎就费劲了 。和嫡兄弟们就别比了 , 那是欺负人 。
李贞、李慎都因为行政出色 , 被百姓尊称为“纪、越” 。
李恪没有政绩倒也罢了 , 甚至还因为打猎踩庄稼、和乳母儿子赌博被弹劾 , 削户三百 。如果削户三百不是一次而是每次 , 李恪的封户已经从八百削到二百了 , 连公主都不如了 。因为犯了这些错误 , 安州都督的官职也给罢了 , 就地做安州刺史 , 一做就是十多年 , 唐太宗从来没想过重新任他做都督 。可以说在成年皇子里 , 李恪李愔的待遇算垫底了 。
李恪还有个出色的岳父杨誉 , 竟然在省内追逐宫婢 , 杨誉的儿子还恶人先告状 , 几乎委屈了好人 。
虽然史书说李恪“有文武才” , 可我们从来无从得知李恪有什么文学作品和战功 。“善骑射”应该没什么问题 , 但这在当时是基本技能 , 甚至女子都可能会 , 连这都拿出来说 , 简直未必是加分项了 。
虽然唐太宗曾说自己想经常见到李恪 , 只是家国事殊为了避免他多想不得不遣他就藩 , 但一旦轮到身份更敏感更可能有夺嫡心理的嫡子李泰、李治 , 就真香了;
虽然唐太宗曾对李恪说“我怕你骄奢 , 就不送你珍玩了” , 但一旦轮到李承乾、李泰 , 又真香了 。
史书还说唐太宗曾评价李恪“英果类我”……我觉得如果两个人差不多 , 但其中一个被评价过“英果类我”而另一个没有 , 则前者胜过后者 。但这个加分项也仅仅是加分项 , 具体分析的话 , 太水 。
古文“常”通“尝” , 太宗“常”称赞李恪类己 , 指的是曾经 , 而不是经常 。
李承乾、李泰相继出事后 , 唐太宗为了立李治 , 秀自杀绑架大臣们同意 , 而且他当时找的大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没有一个有必须反对立李治的理由 。
过了大概半年 , 唐太宗和最不可能同意的长孙无忌私下说了一下:“我担心李治太年轻了 , 李恪怎么样啊 , 他英果类我 , 将来也许能保全你 。” 长孙无忌说:“晋王仁厚 , 很好啊 , 举棋不定乃败 , 何况储位?” 前面我已经说了 , 李恪比其他庶弟还是有余的 , 李祐已经谋反死了 , 李愔被骂作不如禽兽 , 李恽的品行也好不到哪里去;李贞、李慎虽然出色 , 但当时年纪和李治差不多 , 并没体现出本事来 。唐太宗这时候提李恪 , 不代表李恪多优秀 , 而是除了他实在没人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