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不选李恪做太子?( 四 )


长孙无忌反驳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说李恪哪里不合适 。根本没人把李恪的母亲是谁、外公是谁当回事 。
先前李泰见李承乾倒了 , 图谋夺嫡而去吓唬李治的时候 , 根本没把李恪这个哥哥当竞争对手 。
说李恪像自己又怎么样 , 唐太宗手把手教李治处理政务的时候还“数称其善”呢 , 哪个含金量更高更管用?
唐高宗登基后不久 , 就发生了房遗爱事件 。房遗爱咬李恪 , 长孙无忌顺水推舟让李恪去死了 。
但谁说这不是唐高宗想见到的呢?
《册府元龟》记载 , 房遗爱不服:当初纥干承基告发李承乾就免死了 , 我告发了吴王 , 为什么不能免死? 唐高宗答:你是驸马 , 和纥干承基不一样 。且告吴王反事 , 无乃晚乎!
为了避免大家觉得像民科网文 , 重点我引用了原文并加粗了 。再看唐高宗为哥哥等人求情 , 崔敦礼以法不容情驳回 , 嗯……会演 。
唐太宗临死要李泰父子不来奔丧 , 其实是基于李泰的敏感身份对李泰的保护 。房遗爱事发时 , 李泰已死 , 李恪成为了唐高宗兄弟中身份最敏感者 , 又无根基 , 杀鸡儆猴震慑宗室正好 。正好谋反者们图谋拥立的 , 就是唐太宗兄弟中最年长的李元景 。李元嘉又有才又是房遗爱姐夫 , 房遗爱可没找他 。
这批人死后不久 , 唐高宗就用他们被抄没的家产做射礼的彩头 。真正死于谋反的李元景的司徒一职 , 由最年长的皇叔李元礼继任;李恪的司空一职 , 由李勣继任 。
至于史书说“海内冤之”什么的 , 量产的套话尔 。我们要先事实后评价 。就连李林甫死了 , 也是海内以为冤 。李恪临死诅咒长孙无忌的时候 , 也不知道是不明白唐高宗才是黑手呢 , 还是知道了也不敢骂呢?
李恪做了十多年安州长官 , 当时唐高宗朝中已有出身安州的大臣郝处俊、许圉师 , 后来都做到宰相 , 郝处俊更是曾公然反对武则天摄政 , 并非明哲保身之辈 , 安州富商彭志筠富到可以为朝廷大量捐布 , 但都没想到为李恪申冤、赎罪 。李恪的胞弟李愔受牵连被废黜 , 当时李愔的下属夏侯绚的墓志却赫然写着“荆吴构逆” 。就算夏侯绚被迫和朝廷保持一致 , 墓志也可以只聊荆不聊吴 , 但还是把吴写了上去 , 合着这位志主根本不认为李恪冤枉 。
唐高宗兵权从未失手且一纸诏书就拿下长孙无忌 , 从来就不是长孙无忌的傀儡 。
就算大家都是以谋反罪名冤死的了 , 也有区别 。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没多久就回京做官、袭爵 。而李恪虽然被追封为郁林王、立庙 , 但亲王追封为郡王……谥号也没有 。唐高宗找了一个旁支李荣继承李恪的爵位 , 而李恪的亲生儿子还在岭南吃荔枝闻瘴气 。后来武后当朝 , 李恪长子李千里百般讨好武后 , 加上李荣正好获罪 , 才终于得到袭爵资格 。李恪被杀时 , 他的四女儿才六岁 , 因为牵连 , 被幽禁于唐高祖献陵 , 四十二岁了才受封信安县主 , 出嫁做官员的继室 , 当时是689年 , 已经是武后掌权时了 。
李恪的后人有一些出色的如将军李祎、宰相李岘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 , 李恪的儿子李璄、孙子李祗、曾孙李岘、李峄、李巘都担任过宗正卿 , 这个官职顾名思义就是管理皇族宗室档案的 , 所以……略阴暗地揣测一下 , 也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李恪在史书上没什么干货 , 却能得到那些褒义词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