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的上一句是什么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刘长竟然派人私通匈奴和闽越,终于被汉文帝抓到了造反的证据,下诏将刘长流放蜀郡严道的邛邮 。哪知,刘长虽然酷暴,性情却非常刚直,从南面诸侯一下子变为阶下囚,身份的转换落差太大,一时想不开,在流放的路上绝食而死 。文帝听到消息,一下子慌了神,悲哭起来,别以为文帝是对弟弟的死很伤心 。他抽泣地对曾经劝谏过他的大臣爰盎说:“我因为没有听你的话,搞得现在有杀弟的名声,真是后悔莫及啊,呜呜 。”原来他是怕自己有“杀弟之名”,要知道仁厚是他一向自诩的啊,他之能当上皇帝,也是靠这个名声,怎么能说毁就毁了呢?
到这时候,爰盎还有什么办法,只好赶紧拍马屁说:“陛下有高世之名三,此不足以毁名 。”文帝两眼放光,马上追问:“哪三条,快说快说 。”爰盎说:“当年陛下为代王时,太后久病,卧床三年,陛下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如果没有经过陛下亲口尝过,陛下不会把它献给太后 。遥想春秋时的大孝子曾参,他不过是个泥腿子,他都力不能及啊,而陛下以诸侯王之尊做起来却轻而易举,这难道不伟大吗?此为其一;当年诸吕掌权,功臣专制,陛下从代国来长安,形势非常凶险,就算古代的勇士孟贲、夏育都会脸色震恐,而陛下却浑若无事,这难道不光荣吗?此为其二;陛下来到长安,住在代国驻长安的办事处,群臣要陛下即皇帝位,陛下朝着西方谦让了三次,朝着南方又谦让了两次,古代有个泥腿子叫许由的,尧把天下让给他,他只谦让了一次就竖子成名了,陛下却让了五次,这难道不高尚吗?此为其三 。何况陛下并不是真想杀淮南王,只不过沿路的官吏没有照顾好,让他饿死了 。这跟陛下毫无关系,陛下有什么可以伤心的呢?
其实,爰盎拍马的本事并不高,整段话简直是胡编乱造 。因为那三条只有第一条确实可以证明文帝做得不错,其他两条则都是凑数 。
汉文帝当时来长安固然有些勇气,但事前不但中尉宋昌给他分析过,说刘氏宗族强,大臣不敢造反,朝廷外不但有宗室诸侯王,朝廷内还有宗室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肯定没问题 。之后文帝还专门占卜,得到了吉卦 。就算这样他还不放心,又派舅舅薄昭专门去长安和太尉周勃接洽,双方交换过意见,确认是真心拥戴他为皇帝,这才出发来到长安的 。
而且他一入未央宫,马上把郎中令和卫尉换成了自己的人,牢牢控制了京师的兵权,根本说不上有多么勇敢 。至于第三条夸他谦让为帝,就更好笑了,既然他冒着危险也要来长安当皇帝,还谦让什么?史书上说爰盎好“直谏”,其实是个惯常见风使舵的小人,他曾当过吴王刘濞的相,明明知道刘濞有造反迹象,但怕遭到刘濞暗害,偏偏报告长安,说刘濞安分守己得要命,人品显然有问题 。
但是,汉文帝听完爰盎这番巧佞之言后,马上破涕为笑,史书上写的是“上意乃解”,真是春秋笔法 。汉文帝一听自己的名声不会受损,马上就不悲伤了,可见他对兄弟的死是心不在焉的 。他问爰盎下一步怎么办 。爰盎说:“把那些沿途不敦促淮南王吃饭的官吏斩了以谢天下就是了 。”文帝马上照办,于是,那些淮南王经过的沿途郡县官吏就成了维护文帝“仁爱”名声的替死鬼,真是冤哉枉也 。之后他又封刘长的四个儿子全部为列侯,表示自己的仁厚 。他心里这块石头大概是彻底放下了 。
不过,虽然如此,民间仍然流传儿歌,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文帝听到后,叹道:“难道天下百姓真的认为我贪图淮南王的土地而杀害弟弟吗?”又把城阳王迁徙到淮南,统治淮南原来的土地,过几年,干脆把刘长还活着的儿子又分别立为淮南王、恒山王和庐江王,搞得忠臣贾谊为此上书劝谏,说希望文帝不要因为好虚名而为后世留下祸患 。因为淮南王的儿子一旦当了王,长大了之后一定会思量为父亲报仇,给天下带来动荡 。但是文帝不听,淮南王刘安终因造反自杀 。可以说,是汉文帝慕虚名而带来的后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