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春秋的典故 皮里春秋空黑黄的意思( 二 )


薛宝钗对史湘云的评价很有意思 。她听到史湘云好心提醒薛宝琴注意提防坏人,就说史湘云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 。史湘云和香菱一起讨论诗歌的时候,薛宝钗觉得“聒噪”,就说香菱是“呆香菱”,史湘云是“疯湘云” 。我想说的是,薛宝钗你要是觉得聒噪,可以走开,耳不听为静,没必要如此打趣别人 。
薛宝钗对贾探春的评价颇高 。薛宝钗认为贾探春写的《簪菊》“也就把簪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 。薛宝钗对贾探春的经济改革十分支持,认为这样的经济改革可以让贾府“三年之内无饥馑” 。她和贾探春都是有“补天之志”的女中豪杰,所以惺惺相惜,配合默契 。
薛宝钗对贾母也评价很高,第三十五回里,她说:“我来了这么些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薛宝钗这样说,有讨好贾母的嫌疑 。正如她虽然觉得贾元春出的谜语“无甚新奇”,却说“难猜” 。薛宝钗是否真心觉得贾母“巧”我们不好说 。不过,贾母说“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绝对不是真心,她只是和薛宝钗客气,是投桃报李,毕竟,薛宝钗先夸了她 。
在所有人眼里都很完美的薛宝琴在薛宝钗那里都没有得到赞美 。薛宝钗第四十九回里对薛宝琴说:“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吧,仔细我们委屈了你 。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 。”薛宝琴写了十首怀古诗,薛宝钗却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薛宝钗哪里是不懂?她明明看过《西厢记》和《牡丹亭》 。林黛玉说她“胶柱鼓瑟”也不是没有道理 。毕竟,就算没有读过书,难道还没有看过戏吗?
薛宝钗对金钏的评价最让人心寒 。金钏是不够自重,但是也没有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罪不该死 。况且,金钏已经死了 。可是,薛宝钗却对王夫人说,“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薛宝钗这样说,显得十分冷漠 。她不仅对金钏的死没有丝毫的同情,她甚至对金钏没有最起码的尊重 。薛宝钗没必要对金钏的死显得多么难过,毕竟金钏不是她的丫鬟 。但是,薛宝钗不仅不难过,还在金钏死后如此批评她,的确有点过分了 。
对,金钏自杀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是给父母和姐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是她不是“糊涂”,而是“情烈” 。她这样做,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她活一天,她就一天是王夫人心头的一根刺,有关她的流言蜚语就一天不会结束,她父母和姐姐也会和她一起承受舆论的压力 。她死了,这样的压力也就消失了 。当然,用死去解决问题,的确不够明智 。但是,你们觉得,金钏除了死,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她不像司马迁,为了写《史记》可以忍辱偷生 。金钏这样做,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薛宝钗对小红的评价也不高,觉得小红是“鸡鸣狗盗之徒”,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人 。
综上所述,薛宝钗除了对贾母、贾元春、林黛玉和贾探春有过赞美之外,对其余人的评价都不怎么高 。
薛宝钗虽然对邢岫烟很照顾,却因为邢岫烟戴了贾探春送给她的玉而批评邢岫烟戴“富丽闲妆” 。她这样让邢岫烟很为难啊 。戴吧,让自己的未来的大姑子觉得是浪费,不戴吧,又辜负了贾探春的一番好意 。幸好,薛宝钗没有让邢岫烟摘下来,还算通情达理 。
不过,薛宝钗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还是比较注意分寸,注意言辞的,没有对别人的自尊心造成太大的伤害 。
薛宝钗评价他人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是否符合自己心中最认可的价值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