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春信的故事解说 雪中春信的典故

日本名著《源氏物语》中赛香,夏殿的花散里调制了夏天的‘荷叶’,冬殿的明石姬则想配制冬季的‘落叶’ 。其实这种时令性并非日本原创 。平安时代起日本就有配合季节的六大名香,‘梅花’、‘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这固然是他们积极改良的结果,但源头都在我们中华香道里 。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爱茶、香、琴一类的雅物,宋代文人更是流行四大雅事“闻香、斗茶、插花、挂画”,每件事都能“雅”到极致 。焚香品香,是与茶一样文人的生活里不能缺少的唯二闲事 。友人相聚,以香为戏,试香斗茶,亦十分风雅 。香可待客,可识人,可交心,品香就成了文人雅士聚会时常见的娱乐 。往浅说只是消遣,但骨子里透出来是清净内省的精神追求 。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
重闻处,余薰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
— 宋 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与香为伴,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被贬流放,皆一刻未曾离开过香 。不仅如此,苏东坡更是历史上著名的合香高手,对香有着深入理论研究的香论大家,他对合香的时节、香料、用具都非常讲究 。
苏轼给黄庭坚的《和黄鲁直烧香二首》里面写道:“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说香要用心去品味,古人称为“听香”,绝非一般思维能达到的境界 。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足以支撑今日香道鲜活的生命力 。
“花香是古人在大自然中最早接触的香气,喜爱它、想要把它保留下来,这是很淳朴的目的 。因此香方的时令根据花开的时令划分也很自然 。此外还有有功效的,比如端午香方,在百虫初生的端午前后随身佩戴,驱虫驱邪强身健体 。”古人萃取花朵的技术有限,这些花香大多是用药材模仿,追求的是前后味之间那若有若无的一丝神韵 。香若有实体可见,香药之于花草,大抵也是神似多过形似 。
仅《陈氏香谱》所载“梅花香”就有好几种不同配方,尤有一道“雪中春信”,无限清冷幽静,却又暗藏盎然生机 。当初为了合出早春寒意料峭时、梅花初绽的香气,苏东坡足足用了七年时间 。宋哲宗元五年公元1090年初春,一场春雪纷纷扬扬洒落杭州城 。彼时的杭州城太守苏轼,见到这不期而至的大雪,缓缓踱步来到院中,盯着落了一树白雪的的梅花丛,凝神良久 。随后他唤来爱妾朝云与侍女,从博古架中取下一个精致锦匣,从中拿出一只羊脂玉碗,交于朝云,殷殷叮嘱她,趁着此时春雪正盛,到院中取一些梅花芯中之雪,取雪时要有感存天地和爱梅之心,一定要摒弃杂念,以毛笔轻轻扫动,切不可伤到梅花 。苏轼又让书童从香窖中拿出炮制好的沉香,檀香,烘干的丁皮梅肉,以及朴硝等香药,按照他给的配方一一称出 。其实早在年前他就已经炮制好这些香药,准备合成这款雪中春信,一直未能实现;今天这场大雪,就像是上天感知他的期盼;如他所愿,要他今日便完成这款试了七年未如愿的香方;这场春雪,仿佛是上天送与他的一份礼物 。待爱妾与侍女采雪归来,碗中的雪部分已经融化,带有花粉的雪水闪着淡而晶莹的光泽,散发出幽幽梅香 。他把配好的香药在和香盘铺撒一层,用鬃刷弹上一层玉碗中“梅魂雪魄”的花露,再铺一层香药,弹上一层花露待到香药基本润透之后,开始和香 。和香完成后已是中午时分,苏轼取和好的香粉做成篆香将其点燃,那氤氲的香气,真好似万株梅树同时喷香 。苏轼自言道:百日窖藏后其香韵则会更加悠长 。
用初春梅花蕊中的雪为香引子,佐以沉香、白檀 丁皮梅肉等香材,大文豪苏轼终于制得一款经典的人文香方“雪中春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