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祖国的现代诗 现代爱国诗词大全( 二 )


三国·曹植
白马饰金羁 , 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 幽并游侠儿 。
少小去乡邑 ,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 楛矢何参差 。
控弦破左的 ,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 俯身散马蹄 。
狡捷过猴猿 ,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 虏骑数迁移 。
羽檄从北来 ,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 左顾凌鲜卑 。
弃身锋刃端 ,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 视死忽如归!
汉首《白马篇》 , 是三国时期诗人曹植的一首古体诗 。因其所写的是边塞游侠的忠勇 , 又被人叫做《游侠篇》 。曹植曾经有过从军出塞的经历 , 平日也有“捐躯赴难 , 视死如归”的远大抱负 , 所以写游侠也可能是诗人自况 。
诗的大意是:一个驾驭着白马驰骋在边塞的好男儿 , 他年纪轻轻就离开家乡 , 到边塞凭本领建立功勋 。他身手敏捷 , 武艺高强 , 对敌人作战时十分勇猛 。北方的敌人入侵边境 , 他随大军直捣敌巢 , 从不将自身的安危放在心里 。由于身为战士 , 就忘掉了个人私利 , 而为解国家危难奋勇献身 , 把战死沙场看作回归故里一样 。
诗作以曲折动人的情节 , 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 。开头两句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 , 显示出军情紧急 , 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铺陈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然后遥接篇首 , 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最后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全诗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魏晋时期诗歌所追求的那种“风骨” , 着重展现一种俊爽刚健的风格 , 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这首诗 , 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 , 杜甫时年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年)冬季 , 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大胜仗 , 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 , 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 , 即广德元年正月 ,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 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 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 , 以饱含激情的笔墨 ,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
诗的大意是: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 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 , 且须纵情饮酒 ,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近体诗 , 要求严格的格律 。杜甫是一位精于律诗的“高手” , 本诗作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 , 是七律中的佳作 。诗本身不难理解 , 关键是要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惊喜”的感情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为朝廷平定叛乱、社会从此可望太平的喜悦 , 其中蕴含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后代的学者非常推崇此诗 , 说其是“老杜生平第一快诗” , 不仅由于它的文字美 , 更是因为诗句中蕴含的满腔爱国热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