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中秋节赏月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四 )


只可惜这处赏月胜地于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而今已无踪迹可寻,只有旧址上矗立着的一块碑刻,大致可以确定昔日“平湖秋月”胜境所处的位置 。
离开“平湖秋月”旧址,向东而行,便来到位于圆明园福海东北部的“三潭印月” 。张先生介绍:乾隆初年(1736年)已有“三潭印月”一景,后来仿建西湖十景时将此景进行了改造,整组建筑处于一条东西向的水湾之中,湖中有仿西湖而建的三座小塔,亭亭玉立于波光潋滟的湖面之上 。塔高2.4米,中部塔身为球形中空,球面上排列有5个小圆孔 。塔顶为葫芦形,造型优美 。月圆之夜,在塔内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映入水中,宛如一个个小月亮 。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颇具诗情画意 。乾隆皇帝格外青睐这里的中秋景色,多次在月圆之夜邀近臣到此赏月吟诗作赋 。
这处赏月胜地也于咸丰十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当年的“三潭印月”一带仅存一座石桥,附近散乱着不少巨大的石块,掩映在浓荫里 。
“长廊邀月”为颐和园佳景之一,位于万寿山南麓 。
长廊沿昆明湖北岸构筑,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修建这座长廊是为了皇太后“春赏百花,夏观霁雨,秋揽明月,冬兆瑞雪”,以求“风调雨顺,国泰平安” 。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新建造 。
到颐和园寻访,特意选定在晚上7点之前入园,也就是快到停止售票之时 。
进入东宫门,穿过仁寿门,走过德和园,很快来到邀月门门前,这里是长廊的起点 。仔细观看悬挂的匾额,为慈禧太后御笔 。“邀月”二字典出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据传慈禧太后很喜欢这里的景致,并亲笔题写了“邀月门”之额,并在皓月当空之时,在宫娥彩女的陪伴下,漫步于此,观园中之月景,仿佛步入天宫之仙境 。
沿着长廊漫步,很是惬意,此时游客逐渐出园,所以园中游人极少,四处一派寂静 。不知不觉中,天色暗下来,长廊里的灯亮了,附近的一些景观灯也亮了,放眼望去,灯光映射着的长廊,别有一番景致 。
当走到长廊西端的石丈亭时,月亮已从东方升起,虽不是圆月,但月光依然明媚 。皎洁的月光照在昆明湖上,使水波呈现出柔和的黄色,明晃晃的 。远望知春亭、文昌阁、廊如亭、十七孔桥、南湖岛、西堤,在月光的映照下,尽显朦胧 。向西方眺望,月光之下,隐约可看到西山的轮廓和玉泉山的宝塔 。
寻游了一个多小时,领略了别样的颐和园夜色,而“长廊邀月”的景致,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
京郊也有好几处赏月佳地
香山公园内有三处,“邀月榭”位于玉华岫院内,为三间歇山式建筑,既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也是深秋观赏红叶的佳处 。皓月当空之时,静坐邀月榭下,把酒邀月,别有一番意境 。“栖月崖”位于森玉笏东北,乾隆皇帝以此山川佳胜,取郦道元《水经注》中“岭纡曦轩,峰驻月驾,斯崖有焉”之意命名 。据传他驻跸静宜园时,曾在此观赏山野月景,并赋“栖月崖”诗十题十二首 。“延月亭”位于森玉笏上方,居高临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据传,乾隆、嘉庆、道光皇帝曾在此赏月 。
京郊有三处:“龙潭映月”位于顺义牛栏山北部,为怀水与白河合流处,东有龙潭,西有灵泉 。每至月圆之夜,龙潭中映出一轮明月,静如碧玉,皎洁妩媚,早年间附近文人雅士多聚于此赏月、观景 。“南川午月”位于昌平北部的沟崖,其南侧有一高台,每当月圆之午夜时分,有僧道在此或打坐或习武,意为采午夜之灵气,沐午夜之月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