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

慧学的王《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
阅读杜甫《月夜忆舍弟》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本题选自2021年山东临沂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7. 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 。(4分)
示例一: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冷落的道路,沉重的戍鼓,凄凉的雁声,见之感物伤怀,闻之思忆兄弟 。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
【解析】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更鼓和孤雁使得原本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孤雁”也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 。
示例二: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 。清露生寒,难忘兄弟;故乡月明,思乡情切 。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思乡怀人 。
【解析】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以个人心理幻觉当做肯定,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
示例三: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
【解析】通过叙述与弟弟天隔一方,没有任何消息,具象了当时社会动乱,社会家庭分崩离析的场景,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示例四: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仍,生死难料 。空忆兄弟,平添家国愁思 。
【解析】由于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
【本题选自2020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8分)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4分)
【解析】“戍鼓”“孤雁”均是通过声音来描写边塞的凄凉景象的,采用的“听觉”的角度,而“断人行”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由于战乱导致路上没有任何行人,通过“视觉”的角度,展现战乱导致荒凉 。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打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
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入了感情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意近即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